八下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教學設計
課題
感動中國、震動世界──《科學技術的成就(一)》的--
內容
第17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課時
1課時
教學
內容
分析
面對中國“一窮二白”的艱難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十分重視科技工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特別是以鄧稼先、袁隆平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刻苦鉆研,奮發圖強,在科教興國戰略的推動下,使祖國的科技事業獲得了迅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課通過對“兩彈一星”、“神舟”系列飛船、秈型雜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紹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讓學生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精辟論斷的正確性,堅定為報效祖國而努力學習的信心和決心。
本課教學內容收錄了科技領域的最新成果,但也比較貼近學生生活,易于學生理解、接受和探究,同時為下一課學習“8·63”計劃作好了鋪墊。其次,新中國取得的科技成就離不開科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知道新中國的科技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興國”的深刻涵義。
學生
情況
分析
初中二年級的學生經過近2年的歷史知識的系統學習,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對某些歷史理論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廈門這樣比較發達城市的學生基本上都擁有自主查閱和探究歷史知識的條件,他們已經初步具備了用歷史發展的眼光來分析、比較、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但是,大多數學生在現行教育體制特別是主科學業負擔的壓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視歷史學科的深入學習,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進一步引導和加強。另外,他們對“兩彈一星”、‘神州’系列飛船、秈型雜交水稻等尖端科學技術往往只有模糊而膚淺的認識,也對老一輩科學家默默無聞、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不夠理解。
設計思想
“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這是《歷史課程標準》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有感于此,本課教學貫穿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設計思想。
1、“一個中心”:新中國科技成就的影響力——感動中國、震動世界。
本課是一個非常好的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教學案例,通過把老師和學生搜集、整理、歸納起來的大量歷史資料制作成powerpoint課件,用文字、圖片、視頻、表格等形式展現了建國以來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鄧稼先、袁隆平為代表的杰出科學家的風采,凸顯了中學歷史教學“愛國主義教育”這個永恒不變的主題。
2、“兩個基本點”:基本的歷史知識和基本的解決歷史問題的技能。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在傳授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發揮小組協作精神,自主探究,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實現教學形式為教學中心內容服務的目的。
教學目標
知識
與
技能
1、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建國以來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鄧稼先、袁隆平為代表的杰出科學家及其歷史性的重大貢獻。
2、通過對新中國成立后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成就的講述與原因的分析,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