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辛亥革命》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簡述是簡要敘述,能準確敘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是要求從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敘述中理解辛亥革命在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教材分析】:
第一目“清末民主革命風潮”,講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重點簡述了民族危機的深化,資產革命政黨成立,革命理論形成,革命與改良論戰,武裝起義。
第二目“武昌首義”,講辛亥革命的總爆發和初步成果。
第三目“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講中華民國的成立并頒布臨時約法,清帝退位與帝制終結,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學生分析】:
學生在初中教材已簡要學習了中國同盟會的成立、三民主義、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袁世凱奪取革命果實等內容,具備一定的史實基礎。學生能力的提高有一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程。高一初始階段可恰當地結合歷史圖片等形象思維引導,以課堂設問、情景創設等方式,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感悟歷史。
【現實意義】:
辛亥革命在經濟上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政治上推翻了反動的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使中華民族主體地位恢復,其對中華民族復興的意義實在難以估量;辛亥革命的寶貴遺產還在于它制定了完整的革命斗爭的口號,在中國建立民主革命國家,在革命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慨和革命精神,為后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開了先河。辛亥革命還是一場“解放思想的偉大革命”,它移風易俗,民主共和觀念深人人心。
說,百年歷史,三次巨變,三大偉人。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實現了中國歷史的第一次巨變。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奠基石。辛亥革命功績至偉,其中“振興中華”的精神將永遠鼓舞著后來人!
【教學目標】
1.基本知識: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的成立;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臨時約法;帝制終結;袁世凱奪權);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能力與方法:通過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培養學生教材信息提取能力和概括闡釋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袁世凱奪權的原因分析,培養學生辯證地、歷史地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組織學生對辛亥革命成功與失敗的辯論,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學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評價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啟發式、課堂設問、情景創設、課堂辯論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研究歷史的興趣;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打開了中國社會進步的閘門,是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一次巨變;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實現了中國歷史的第一次巨變。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奠基石。辛亥革命功績至偉,其中“振興中華”的精神將永遠鼓舞后人。
【重點難點】:
1、重點分析: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三民主義;武昌起義的爆發;南京臨時政府和《中華民國約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難點分析:同盟會綱領與三民主義的關系;如何評價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