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辛亥革命》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啟發式談話和講述法進行,同時配合提問、史料閱讀、課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感知歷史中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在學習中主動參與、學會學習。應用啟發式談話法和講述法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設堂設問)1、鴉片戰爭以來,從《南京條約》一直到《辛丑條約》,中國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義和團運動失敗說明了什么呢?
出示課標要求,解讀課標。
學習第一目“清末民主革命風潮”(板書: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
簡要解釋民主革命的含義。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概括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民族危機的深化→清政府內外交困→資產革命團體成立→資產革命政黨成立與革命理論形成→革命與改良論戰→武裝起義
結合課本小字內容,引導分析同盟會綱領與三民主義的關系。
學習第二目“武昌首義”,(板書: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武昌首義)
結合圖片、地圖分析武昌起義的爆發、結果、影響。引導分析教材中的思考題:你認為吳兆麟的話有道理嗎?(板書:湖北軍政府成立)
學習第三目“民國的建立和帝制的終結”(板書:中華民國的成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設堂設問: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假如你生活在20世紀初期,你喜歡民國成立前的生活,還是民國成立后的生活?
(板書:帝制終結:清帝退位)
設堂設問:為什么袁世凱能夠登上“總統”寶座?對辛亥革命意味著什么?(結束:袁世凱奪權)
課堂辯論: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認為呢?為什么?
教師總結。(板書:歷史意義)
【教學結構】:
歷史背景:民族危機的深化→清政府內外交困→資產革命團體成立→資產革命政黨成立與革命理論形成→革命與改良論戰→武裝起義
歷史過程:爆發:武昌首義;湖北軍政府的成立;中華民國的成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帝制終結:清帝退位;結束:袁世凱奪權
歷史意義:性質: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國內方面:推翻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推動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了社會思想和生活近代化。
國際方面:沉重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鼓舞推動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發展。
【板書設計】:
一、歷史背景
二、歷史過程
1、爆發:武昌首義
2、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3、中華民國的成立
(1)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4、帝制終結:清帝退位
5、結束:袁世凱奪權
三、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