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教學設計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由討論和探究。
學生結合初中語文課本中楊振寧的《鄧稼先》和本冊歷史課本《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中的相關內容來感受鄧稼先的愛國主義精神。
學生通過中國農民樸素的語言:“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以及xx年榮袁隆平獲國家最高科技獎和xx年被cctv評選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首來感受“雜交水稻之父”的人格魅力。
學生討論并發表感想
學生課堂回答,或者作為拓展延伸在課后搜集相關資料,并動手制作手抄報,或者抒寫感想、啟示。
通過學生身邊的新聞媒體導入新課,增加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讓學生大致了解本課學習任務。
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復習,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通過視頻資料可以直觀的感受歷史,增強學生的印象。
讓學生思維進行發散、碰撞,用歷史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理解原子彈這個矛盾的統一體。
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動手能力,注重知識點的上下聯系。
渲染氣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使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
用清晰的《東方紅》樂曲烘托氣氛,振奮人心。
交流和展示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供了方便,也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熱愛科學的情感。
從學生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水稻)的培育技術的進步,讓學生明白科技并不神秘,常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與課題研究結合,加強學科滲透,貼近學生學習,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鼓勵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的精神和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崇高品德;樹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的理念和為報效祖國而奮發學習的志向;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情感升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業布置由易到難,具有一定梯度,將歷史知識的學習延伸到課外。這樣,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注意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使學生學有所得,體驗成功的樂趣。
課堂效果流程圖
教學小結與反思
“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歷史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曲折歷程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歷史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初中歷史課程的性質定位。
本課設計以“感動中國、震動世界”這“一個中心”作為出發點和中軸線,以掌握基本歷史知識和基本技能這“兩個基本點”為驅動,脈絡清晰流暢,充分體現了歷史課程的性質和功能。首先,在--中盡量采用多種方式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關于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秈型雜交水稻等等專用科技術語老師很難在課堂上講清楚,但是,教師在課前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關材料,讓學生對這些名詞術語有一個初步印象,鼓勵他們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準確簡練地描述科技知識,從而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其次,拓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參與,促進教學方式轉變。教學過程中提供適量的材料和思考題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彈?怎樣理解中國農民的樸素話語“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養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大膽質疑和互相幫助的學習習慣,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促進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兩個方面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