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一)》教學設計
3、通過學習幾位杰出科學家的突出事跡,引導學生找出這些科學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養學生探究、例證、分析和歸納等綜合能力。
過程
與
方法
1、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多媒體課件,通過大量有關資料的提供和問題設計,創造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通過“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科學技術成就的講解,訓練學生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方法;結合本校參與的國家級課題《歷史教學與情商教育》和獨立承擔的廈門市思明區十一·五規劃課題《文學作品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的研究》的課題開展,引用部分文學作品資料,培養學生利用文學作品學習歷史課程的方法,努力提升學生的情商。
2、通過講述法、例證法、分析法、圖示法、啟發法等方法,設計一系列具有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建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累累碩果。有些尖端科學技術已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震動了整個世界,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強烈情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老一輩科學家為振興中華刻苦鉆研、奮發圖強的先進事跡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青少年學生應該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繼承和發揚他們的光榮傳統,進一步增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
3、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的深刻含義。我們中華民族只有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才能昂首闊步續寫“感動中國、震動世界”的新篇章!
教學重點
1、“兩彈一星”;2、袁隆平和雜交水稻。
教學難點
1、如何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準確簡練地講述科技知識。
2、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建國后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
教學資源
1.投影儀、電腦等多媒體教學設備
2.相關網址和書籍、報紙:
·航空博物館:
·中國科普博覽:
·科學abc: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歷史:
·中學歷史教學園地:/index.html
教學過程設計
板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第17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一、“兩彈一星”
1.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成功
(1)時間
(2)意義
2.導彈的研制
3.航天技術的進步:
(1)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
(2)發射“神舟”系列飛船
二、秈型雜交水稻: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三、科技發展的原因
1、國家的重視
2、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3、人民的支持
4、“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偉大論斷的推動
導入新課:
1、用幻燈展示報紙新聞《長征三號乙:在西昌成功發射一顆尼日利亞衛星》。
2、提問:這主要體現了中國在哪一方面的成就?
3、出示課題和本課的主要知識點
講授新課:
1、教師指導學生回憶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嚴峻國際、國內環境。
2、指導學生觀看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有關視頻材料,讓學生掌握爆炸的時間和意義。
3、指導學生討論p91“動腦筋”:“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彈?”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中國研制原子彈,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保衛自己的國家,并不是要拿原子彈對其他國家進行核威脅,搞霸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