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第8課 辛亥革命-
師:(解釋同盟會政治綱領的具體含義)“韃虜”是指滿族統治者,而不是指整個滿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反滿”就是反對民族壓迫,具有反封建的進步意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即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的走狗清王朝,這也就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建立民國”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平均地權”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因此,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適應當時歷史的發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
3.三民主義
師:19xx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創刊號《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概括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同盟會政治綱領的進一步闡述和完善,也是同盟會革命綱領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二者并無實質上的區別。在當時他就是一面鮮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幟,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顯示同盟會的政治綱領和三民主義的關系及三民主義的具體含義)。那么我們如何評價“三民主義”呢?
生:(探究討論,回答)
師:點撥:“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是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與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的共同愿望。但“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以及試圖在不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解決土地問題,這些局限是民族資產階級軟弱性的體現,也就決定了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可能徹底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幻燈片顯示)
生:自主學習、知識提煉,用表格的形式比較興中會與同盟會的成立情況(幻燈片顯示)
4.武昌起義
師:同盟會的成立和三民主義的提出,對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革命黨人發起了一波又一波武裝起義(幻燈片顯示),他們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毫不氣餒。一場聲勢浩大,波瀾壯闊的革命爆發了。
師:讓我們一起回眸歷史,看一看,19xx年10月10日晚八點,武昌新軍工程八營營房里發生了什么?掌聲歡迎學生上臺表演。
生:(表演課本劇,重現金兆龍等新軍領導人與反動軍官的斗爭)
師:小演員的精彩表演,使我們好像回到了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讓我們繼續關注革命進程。(播放錄像《武昌起義》)
師:為什么武昌起義又稱為“辛亥革命”?
生:(回答)
師:(簡單解釋廣義與狹義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勝利,在全國產生了連鎖反應,革命形勢席卷全國。(出示幻燈片《武昌起義后形勢圖》)
生:(看圖找出獨立的省名)
師:在一個多月里,共有14個省先后獨立了,表明清政府的統治已陷入土崩瓦解的局面。建立全國性政府的時機成熟了。
6.中華民國的建立
生:與老師共同歸納中華民國成立的歷史條件。(幻燈片顯示)。
師:中華民國是一個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它的建立標志著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達到了高潮。這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幻燈片顯示中華民國建立情況)
7.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
師:但辛亥革命的果實卻被竊取了。
生:是袁世凱。
師:哪位同學能介紹一下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情況
生:介紹
(幻燈片顯示辛亥革命果實被竊取的原因)。
8.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教訓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歸納,教師講解)(幻燈片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