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教師提問:1、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 誰實行過?意義在哪里?
(學生回憶:管仲建議實行過
分析:漢獻帝雖然是個傀儡,但卻是封建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曹操認識到,把漢獻帝挾持在自己手中,就可以打他的旗號號令天下,于是,他采納了這一具有遠見卓識的策略性意見。)
教師:1、196年,漢獻帝從長安西涼軍閥手中逃回洛陽,曹操借機發兵洛陽,把漢獻帝控制起來,并把他和文武大臣一同劫持到自己的根據地,以許(即后來的許昌)為都城。從此,曹操總攬朝政大權,取得政治上的優勢地位。
2、在用人上,招賢納士:東漢時期選拔官吏,一是看出身門第,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則勇于沖破“門第”和“世賢”的框框,他甚至三次發布“求賢”令,公開提出不論門第高低,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的都可以做官。有治國之術的是文臣,有用兵之術的是武將,曹操手下“猛將如云,謀臣如雨”,人才濟濟。大量人才得以重用。
3、 經濟上,實行屯田,獎勵農耕:利用這些荒地,召募流亡農民,墾荒屯田。屯田農民按軍事組織編制起來,幾十人一屯,由專管屯田的官員管理,開墾荒地。屯田農民生活較有保障,因此,他們生產積極性比較高。由于實行屯田制,大量荒蕪土地得到開墾,曹操的軍糧供應就有了保證。
展示《官渡之戰》圖,結合地圖講解:曹操的勢力得到發展和強大,逐漸成為北方僅次于袁紹的武裝集團。公元2xx年,袁紹統兵10萬抵黃河,企圖一舉消滅曹操,曹操僅三、四萬兵力迎擊袁紹。曹操先是聲東擊西解了白馬之圍,又誘敵深入,在延津以己局部優勢破敵局部劣勢,之后,以生死存亡在此一舉的決心,堅守官渡,看清了袁紹遠道運糧的弱點,恰有許攸來降,(簡介曹操對許攸的歡迎)在關鍵時刻起了重大的作用,贏了決定性的一步棋:夜襲烏巢,火燒袁紹軍糧,使本來就不穩固的袁紹全軍動搖。曹操運籌謀略,真是出奇制勝。而袁紹自恃祖上根基深厚,地大、兵多、糧足的優勢,以至不可一世。官渡之戰后曹操繼續對袁紹的殘余勢力作戰,經歷了極其艱難的奮戰,直到2xx年獲得最終勝利,標志著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統一。當他得勝還朝途經勃海邊時,留下了這豪情滿懷的詩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再看看注解。這一年曹操53歲了,他的壯心是什么?
(學生:南下統一全國)
那他將遇到的對手是何許人也?
(學生: 劉備、孫權。學生簡介自己對劉備、孫權的認識)
展示《三國圖》我們先看孫權,他的勢力范圍在哪?
(學生:長江下游的江南一帶。)
教師:2xx年,就是官渡之同年,孫權哥哥孫策遇刺身亡,從此,他繼承父兄開創的基業并大有發展,無怪乎曹操夸他“生子當如孫仲謀”仲謀是他的字。
展示《三顧茅廬》:劉備呢,到2xx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統一的同年,他還無立足之地呢。劉備依附于荊州劉表,但他不甘寄人籬下,思賢若渴,于是就在這2xx年他三顧茅廬,請出了在隆中草屋隱居的諸葛亮,字孔明,接受了這位年僅27歲的諸葛亮為他設計的戰略思想,是什么內容?
(學生回答并解釋:占據荊、益,聯孫抗曹,三分天下……)
劉備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2xx年,孫劉聯軍4萬在長江邊的赤壁與曹操的20萬大軍對壘。擁有眾多人馬的曹操卻失敗了。那么他的弱點到底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