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學生:1、曹操遠道而來,十分疲勞;2、曹軍將士多是北方人,不習水土,不習水戰(zhàn),可偏偏要“舍鞍馬,仗舟楫”,舍長用短;3、剛剛降曹的荊州水軍,懷有戒心,疑慮重重,軍心渙散;……)
教師:以曹操有多年的作戰(zhàn)經驗,對自己的這些弱點怎么能全無認識?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
(學生:曹操的驕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計)
教師:展示《赤壁之戰(zhàn)形勢圖》那時正是初冬季節(jié),一天夜里,江面刮起東南風,周瑜派大將黃蓋前去詐降,帶領10艘裝滿干柴澆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將柴蓋好,乘著風勢直撲曹營。漸近時,那10艘大船突然著火,迅猛沖進曹軍水寨,頓時風狂火烈,曹軍戰(zhàn)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燒上岸,岸上曹營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孫劉聯軍乘勢猛攻,曹軍大敗,燒死、溺死的無以數計,曹操只帶領了少數人馬逃回北方。敗歸北方后,未敢再南下。但是,曹操仍“壯心不已”,從2xx年起三次下令求賢,2xx年起親自率軍西征,伸向西域, 220年,曹操病逝,對他一生的評價是一個1000多年來爭論不休的問題,依你之見呢?
(學生:評價曹操)
教師:展示《魯迅對曹操的評價》
小結:人們常說曹操是三國時人,其實他一天也沒在三國時代生活過。
曹操戎馬一生,兼并群雄,統一北方,發(fā)展生產,功勞是不可低估。曹操死后后出現了什么局面?
(學生:三國鼎立:曹丕于220年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建都洛陽,定國號為魏,東漢至此結束。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漢,史稱蜀或蜀漢。孫權繼續(xù)領有江東地區(qū),于222年在建業(yè)稱王,定國號為吳。)
展示《三國鼎立形勢圖》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對后世有什么影響?
(學生:魏國在北方,蜀國在西南,吳國在東南,如同鼎的三足。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國以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割據走上了較大范圍的局部統一,這就為以后全國范圍的統一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國建立前后,魏、蜀、吳的統治者為了發(fā)展自己的勢力,都注意恢復和發(fā)展各自的經濟力量。
1. 曹魏重視農耕 提問曹魏重視農耕的表現是什么?
(學生:①繼續(xù)實行屯田。②大力興修水利 ③推廣先進工具④重視保護農桑)
展示《翻車》簡介翻車翻車構思巧妙,只要有人在上邊腳踏,就可以把低處的水不斷提到高處,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又十分輕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還能排澇,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灌溉工具。他發(fā)明的翻車后來被推廣到魏國以至全國。對當時農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這種工具在我國廣大農村一直沿用下來,許多地方至今還在使用。
2. 諸葛亮治蜀 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人稱臥龍,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協助劉備聯合孫權,打敗曹操。劉備病死后,諸葛亮輔佐劉備的兒子劉禪治理蜀國。提問諸葛亮是如何治蜀?
(學生:注意發(fā)展農業(yè),采取獎勵農耕、減輕賦稅政策,要求各級官吏重視農業(yè),防止對農民的過度剝削,對蜀國境內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視,專門設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護,使其更好地發(fā)揮澆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鼓勵種桑養(yǎng)蠶織錦,產量居全國第一位,在與魏、吳的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為蜀漢財政重要來源之一;改善和加強與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