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八年級上冊《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盧溝橋事變的史實,知道中國全民族抗戰從此開始;掌握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了解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摒棄前嫌,一致對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過程。
(二)過程方法與能力
(1)通過即興表演盧溝橋上中、日兩軍的對話和動作,人物表演等活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2)通過探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過程”,培養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收集、整理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資料,上臺講解,學會收集、調查、整理、甄別、取舍資料的方法,培養動手和創新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信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盧溝橋事變中愛國將領何軍民英勇抗戰的事跡,激發愛國情感,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日本對華戰爭是一場殘酷的侵略戰爭。特別是通過南京大屠殺的學習,了解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野蠻侵略行徑,認識軍國主義的本質及危害,樹立為人類和平、民主、進步事業而奮斗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盧溝橋事變,南京大屠殺。
2.教學難點:為什么說“盧溝橋事變”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開始?
三、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
構思商議盧溝橋上中、日兩軍的對話和動作設計,人物表演等。通過上網、調查訪問、翻尋報刊等方式搜集關于南京大屠殺的罪證資料。
2.教師準備:
閱讀鉆研教材、教學用書,結合學科專業刊物、網絡,學習有關的最新研究信息和成果,完成科學、系統、操作性強的--。
多角度收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四、教學過程
復習舊課:
課前通過課件播放氣勢雄渾的《松花江上》創設氛圍,喚起學生學習欲望。上課鈴聲響起,停止播放音樂。
師:剛才大家聽到的是什么歌曲?它描寫了什么事件以后東北人們流離失所的情景?
生:《松花江上》 九一八事變.
師: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制造了哪件著名的歷史事件呢?結果如何?有什么意義呢?
生: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從此,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導入新課:
師:回答得很好,說明同學們對上節課知識的掌握很牢固。現在請看這幅圖(展示盧溝橋圖),同學們知道這座橋的名稱嗎?
生:盧溝橋
師:很好,同學們的課外知識很豐富。盧溝橋橫跨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展示盧溝曉月圖)每當太陽未出,月亮未落之時,盧溝橋形成一幅月色迷離的畫面,因此美其名曰“盧溝曉月”,它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數百年來它一直吸引著游人。但是,1937年7月7日晚,日本侵略者的槍聲打破了盧溝橋的寧靜,大家知道是什么事件嗎?(生答:盧溝橋事變)盧溝橋喚醒了一個民族,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四單元第15課《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學習新課:
一、盧溝橋事變:
1.盧溝橋事變
師:首先請同學們觀看一段有關盧溝橋事變的電影片段,請同學們注意盧溝橋事變的時間、地點和發動者。(課件播放《盧溝橋事變》片段)
生:(看電影)
師:相信同學們對盧溝橋事變都有了一定的認識,請同學們一起告訴老師盧溝橋事變的時間?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