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日本大化改新》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日本的古代歷史發展,知道最高統治者天皇的由來。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歷史背景,知道改革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初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材料分析和情景設置,了解大化改新的背景,知道其內容和影響。把握改革過程中與唐朝的聯系。了解古代中日之間交流的史實,進一步感悟中日文化淵源。對比大化改新和當今日本,理解日本民族特性,激發探討對當今中華民族發展的啟發。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日本學習與模仿中國文明進行的大化改新,日本成為依靠“律令”進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同時讓學生理解日本民族的特性,形成善于學習與模仿他人是提高自身的素質的一種重要途徑這樣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日本大化改新的基本內容及影響
2.難點:理解中國先進文化對日本社會的影響
三、教學策略
1.采用探究──研討的模式進行教學,貫穿講授法、討論法,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和合作討論。
2.采用情境創設法,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唐朝的相關制度和大化改新中代表人物的補充資料。
4.學生準備:預習課本,通過網絡等途徑查詢關于日本大化改新的相關內容。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日本是中國的近鄰,與中國“一衣帶水”,古代時期,日本的發展長期落后于中國。公元7世紀,日本仿效中國隋唐的制度,推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把日本帶入了一個新時期,引出大化改新。
(二)大化改新的背景
首先出示古代日本的地圖,讓學生了解日本的自然特征:它是個島國,自然災害頻發,國土有限,資源匱乏。引出在古代,這種島國的特點使得日本人常有對國家和民族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感。另外內部矛盾必須自己來解決,外部勢力很難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時還是人們與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礙,所以自身的改革極其必要。
接著用比例尺幫助學生理清教材:古代日本的發展史,立即引到日本為什么要進行大化改新?
引用兩則材料:
材料一:大化前夕,上自王族,下至豪強,不但占領“國縣山海林野池田”,平民百姓無立足之地,大批勞動力成為王族、豪族等有勢之家的私有民。豪族之間互相爭戰,自立為強,并且藐視大王和朝廷,自己修筑宮殿、園陵,進調賦稅時,首先滿足自己,然后再向朝廷進調。
材料二:6XX年,日本政府決定派遣隋使,恢復與中國斷絕一個多世紀的國交。前后共派遣隋使4次,派遣唐使19次。
分別說明古代日本與中國的社會現狀,引起學生的反思,總結大化改新的國內外的背景。
(三)大化改新的內容
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仔細閱讀教材,了解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在教學中要注意加以分段梳理(從政治上、經濟上、法律上),注重引導學生對改革的內容進行綜合分析。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法律上,7XX年,日本編訂第一部律令法典,作為治國基礎。接著讓學生回憶唐初的國家制度,可以看出日本的改革的內容大部分是對中國隋唐政治經濟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