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戊戌變法》導學案
學生:討論、回答: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維新志士、頑固派
(設計思路 以學生為中心,分組自主學習,通過分析自己得出結論,比老師直接給出答案印象要深刻得多;而且學生也有一種自豪感,并且培養了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渡:1898年是戊戌年,這次變法史稱“戊戌變法”。變法雖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思想主張,但沒有觸動封建頑固派 的實權地位,沒有涉及議院、定憲法等政治主張,沒有采取維新派掌管軍隊等措施。這些隱患很快被驗證。當我們慶幸國家的命運由此即要發生轉機的時候,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突然發動政變,把變法運動淹沒在了血泊之中。
板書: 第三篇章 我以我血薦軒轅——變法結果
1、戊戌政變
學生:閱讀課本33頁和34頁小字內容了解戊戌政變的過程
教師:在戊戌政變中慈禧太后做了什么事情?
學生:廢除全部法令(除京師大學堂外)、囚禁光緒帝于南海瀛臺、逮捕維新人士。
教師:隨著變法法令的全部廢除,這場寄托著無數知識分子救國希望的維新變法運動也就此曇花一現,并且伴隨著鮮血的洗禮而落幕。于是就有了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梁啟超斷發走扶桑……
2、戊戌六君子
展示:圖片
譚嗣同 戊戌六君子
教師:在民族危難之時,總會有無數愛國人士為了國家以身相許,抱著對信仰的執著,大義凜然,寧死不屈,他們是國家的勇士,民族的脊梁。讓我們一起再來回味譚嗣同悲憤而又豪情萬丈的遺言。
展示: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
教師:維新派要殺的賊指誰?
學生:頑固派、慈禧太后、榮祿等。
教師:維新派為什么“無力回天”?
學生:維新派力量薄弱,手中無權無兵,無力與頑固派抗衡,只有束手就擒。
教師: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 ?
學生:譚嗣同認為可以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民眾的覺醒,因此“死得其所”。
3、痛定思痛
教師:設計問題,讓各小組展開討論。
問題1:戊戌變法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為什么還會失敗?
學生:頑固派力量強力,掌握實權;維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群眾的支持、袁出凱告密……
問題2:如果袁世凱沒有告密,而是支持維新派,變法能否成功?
學生:不能。袁世凱告密只是一種偶然現象,即使沒有他的告密,變法也不可能成功,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這也是戊戌變法失敗留給我們最深刻的教訓!
我們應學習譚嗣同的什么精神?
學生:學習他為民族大義不惜犧牲生命的愛國主義精神。
(設計思路:通過設計譚嗣同英勇就義的環節,將本課推向高潮,激起學生的愛國熱情,充分發揮歷史課堂以史鑒今的作用。)
教師:這場來之匆匆的救亡探索去得也是如此匆匆。可是即便這樣,這驚心動魄的103天的變法運動仍然有著它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三)課堂小結,提煉升華
第四篇章 篳路藍縷啟山林——變法鏡鑒
老師:一個多世紀前,康有為以一介書生,歷時七年、前后共七次伏闕上書,率領弟子們奔走呼號,力排重阻,倡言變法,終于驚動朝野,感動了清帝。“戊戌變法”,實際上是鴉片戰爭后歷經內憂外患折磨的晚清社會積累的全部民怨的噴發。它超越了之前歷史上所有的變法總和,之后迄今為止所有的革命和變革,在一定意義上都可以看作是這次運動的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