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
體驗皮膚的溫度覺
問題:人體能感到溫度的變化,離不開皮膚中的溫度覺感受器。當環境溫度低于皮膚溫度時會感到冷;當環境溫度高于皮膚溫度時會感到熱。怎樣利用實驗的方法來體驗溫度覺?
實施方案:
材料:3個燒杯、適量的溫度不同(冷、溫、熱)的水。
方法:
①用3個燒杯分別裝上冷水、溫水、熱水;
②將左手食指放入冷水,同時將右手食指浸入熱水中,3分鐘后將兩只手指同時取出;
③再將手指同時浸入溫水中,分別體會感覺。
冷水
熱水
溫水
右手感覺
熱
冷
左手感覺
冷
熱
現象分析:
(1)左手皮膚溫度高于冷水溫度,人覺得冷;
(2)右手皮膚溫度低于熱水溫度,人覺得熱;
(3)3分鐘后兩手同時放入溫水中,左手皮膚溫度低于溫水溫度,人覺得熱;右手皮膚溫度高于溫水溫度,人覺得冷。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運動系統的組成。
2.能說出的各結構名稱及作用。
3.說明的成分及其物理特性。
4.知道的生長的基礎知識和體育鍛煉對的影響,以及折急救的知識。
能力目標
1.明確觀察目的,有序地觀察長的結構,分析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培養學生觀察及分析能力。
2.通過鑒定的成分實驗,及對實驗觀察的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的結構及功能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辨證觀點。
2.通過設計成分的實驗,及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自覺養成正確的坐立行走姿勢。
4.在分組活動中,使學生學會相互協作。
教學建議
(一)知識結構體系
(二)教材分析:
關于的結構和功能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之一。而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的成分是本節的教學重點,鑒定的成分;的成分與物理性質的關系是本節的難點。按照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先讓學生觀察實物(長),及實驗(鑒定的成分)獲得感性知識,再結合講解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教法建議:
的結構可以采用邊觀察實物邊講解的教學方式進行,在讓學生觀察長的結構時,可以先讓學生想想人體長所在的位置,它應該承擔什么作用,這個作用需要人體長具備什么樣的結構,是中空的管狀結構還是實心的結構。讓學生討論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當學生認識統一時,再讓學生做實驗觀察長的結構。這樣學生一開始就建立人體長是一個中空的結構的概念。然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時,教師可圍繞長的功能逐漸展開讓學生認識長的各部分結構(膜、質、髓)。為了使觀察目的性、針對性強,教師應提出明確具體的觀察內容及思考問題,最好設計觀察表格讓學生記錄。觀察后及時對學生檢查反饋。最后由學生歸納,總結出的基本結構和功能,以及長適于運動的結構特點。另外教學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如講膜的功能,可以聯系折后的愈合是依靠膜的作用。又如用自行車架的空心鋼管作比喻,來說明長的管狀結構既堅固又輕便,適于運動的特點。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做到觀察實物或標本與掛圖相結合。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
鑒定成分的實驗,建議采用探究式方法進行。教學過程 大致分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課題。教師取一根長,用力折,很難折斷,敲打幾下,不容易破碎。再取一根魚肋,用手輕輕彎彎,看著彎曲的程度。指出有一定的硬度和彈住。這時提出:由哪些成分構成的呢?再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及已有的知識提出假設:由無機物和有機物組成;根據假設讓學生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最后讓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分析出造成的兩種特性的原因是具有的兩類化學成分——有機物和無機物,得出結論:是由硬脆的無機物和柔韌的有機物組成的。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現在硬度和彈性兩方面。指出的物理特性是由的成分決定的。
為做好鑒定成分的實驗,煅燒的可以選用塊狀薄片,脫鈣的可以選用細長的魚肋。這樣效果較好;還可以節省時間。的脫鈣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最好在課前預先做好一份,待學生在課堂上操作完后。可以先觀察教師預先做好的那份結果,課后再觀察自己所做的結果。在學生做實驗前,教師必須指出本實驗的注意事項如怎樣正確使用酒精燈,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鹽酸中的脫鈣,以防灼傷等。
本節內容較多,建議用兩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的結構
板書:第三章 運動
從屈肘動作可看出,在運動中起杠桿作用,關節是支點,骼肌是動力。我們先研究。
板書:第一節
提問:有關的知識,你們知道有哪些?你見過的是什么樣的?(有條件的學校可讓學生觀察各種形態的:長——股,短——跗,扁——肋、肩胛,不規則——椎 )
引入:很堅固,有哪些結構特點與運動功能相適應呢?下面我們以長為例,研究的結構。
板書:一、的結構(以長為例)
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請根據人體長所在的位置,想一想它應該承擔什么作用,這個作用需要人體長具備什么樣的結構,是中空的管狀結構還是實心的結構?當學生討論分析,取得統一認識——人體長是一個中空的結實的結構后,然后提供材料讓學生做實驗:觀察長的結構。學生觀察時,教師先從形態上說明長的干、端,然后指導學生從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長的各部分結構(膜、質、髓)。每一步觀察教師應提出明確具體的觀察內容、及思考什么?并讓學生記錄觀察結果在下面的表格中。
觀察長部位 | 形態結構特點 | 作用 | 名稱 |
的表面 | |||
干管壁及的兩端 | |||
管腔 |
,讓學生用解剖刀從的表面分離出一層膜,注意它的顏色、堅韌程度及與質聯系的結構。這些結構是什么?想一想:此膜有什么作用學生匯報觀察結果:膜在表面,白色堅韌,內有血管、神經與質相連。起保護、營養的作用。
教師講述膜中各種結構,尤其是成細胞及作用, 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可以讓學生解釋:折后為什么會愈合?為什么說寒風刺?為什么會出血?
(3)觀察管腔中央的髓時:要求學生比較管腔中央的髓與松質空隙的髓的顏色差異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髓腔中的髓:成年人黃白色 —— 黃髓 松質空隙中:充滿紅色髓 ——紅髓
教師講述兩種髓的位置、作用及轉變等。
幼年:松質、髓腔內都是紅髓,造血;成年時,髓腔中的紅髓變成黃髓,就失去造血功能,但松質內的始終存在紅色髓,但當身體失血過多,黃髓又轉變成紅髓,恢復造血功能。
然后讓學生去掉一段黃髓,看髓腔,驗證長的管狀結構。
最后由學生歸納,總結出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并板書(見下表)以及長適于運動的結構特點。
長的管狀結構既堅固又輕便,可用自行車架的空心鋼管作比喻,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此時,要聯系前面學過的有關“組織”的知識,讓學生說明:一塊是一個器官。
教師進一步問:我們觀察的是長的結構,其他的結構與長有哪些異同呢?教師扼要指出;都有膜、質,扁沒有髓。
復習總結(略)
指導學生收拾實驗用具。
第二課時 的成分
復習長的結構及結構特點:
新課的引入可從觀察用力折和敲打的現象分析開始。教師取一根長,先用力折,再敲打幾下,學生觀察容不容易折斷和敲碎?再取一根肋,用手輕輕彎,觀察彎曲的程度。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擠壓魚肋的兩端,體驗有什么感覺?
根據以上實驗現象得出:既堅硬又有一定的彈性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有這樣的特性?里有哪些物質使它具有這樣的特性?
板書:二、的成分
板書:[問題] 是由什么物質組成的?
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假設。
提問:使堅硬的物質可能是什么?具有柔性的物質可能是什么?
板書:[假設]由無機物和有機物組成。
板書:[設計并完成實驗]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提示:先把中的無機物去除,剩下有機物,觀察的特性,再將的有機物去除,剩下無機物,觀察的特性。
原理:無機物——不能燃燒,溶于酸 有機物—— 能燃燒,不溶于酸。
學生根據實驗設計實驗步驟:
提示:實驗類型——對比實驗法。
提問學生至少需要幾根?什么與什么的對比?哪是實驗組,哪是對照組?
反饋:至少需要三根, 煅燒與正常的對比, 脫鈣與正常的對比 ,煅燒與脫鈣均是實驗組,正常是對照組。
教師提供實驗材料與用具:培養皿(裝15%的稀鹽酸,蓋上蓋)、筷子、酒精燈、鑷子、 魚肋(每組三根)清水(裝燒杯里)。
指導學生按下列實驗步驟進行:(有條件的學校最好兩人一組)
1.取三根魚肋,把第一根放入盛有稀鹽酸的試管中浸泡15分鐘,然后用筷子取出,用清水沖洗。
2.第二根用鑷子夾牢,至于酒精燈的火焰上燒至灰白色,冷卻。
3.第三根作對照。
觀察內容:
1.煅燒時的顏色有何變化?
2. 放在鹽酸中時有什么現象產生?
3.煅燒的用鑷子敲一敲怎樣?與對照的作對比。
4.酸泡過的用手摸一摸質地與對照的有何不同?試一試能否打結?
教師出示下面表格讓學生邊觀察實驗現邊填寫:
處理 現象 | 稀鹽酸浸泡 | 火焰煅燒 | ||
的硬度 | 的彈性 | 的硬度 | 的彈性 | |
實驗組 | ||||
對照組 |
思考:
1.用鹽酸浸泡魚肋的目的是什么?
2.用火焰煅燒魚肋的目的是什么?
3.是由什么物質組成的?
實驗完畢,學生匯報實驗結果,并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的物理特性表現在硬度和彈性兩個方面。
1.為什么兒童少年時期要養成正確的坐立行姿勢?
2.為什么老年人容易發生折?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探究成分的含量
[問題] 中有機物和無機物各占多少?
[假設]
如果成年動物中有機物約占1/3,無機物約占2/3,那么,取大魚的煅燒后,的重量將減少1/3,將大魚的用15%的鹽酸浸泡后,的重量將減少2/3。
[設計并完成實驗]
實驗類型——對比實驗法
煅燒前的重量與煅燒后的重量的對比
酸浸泡前的重量與浸泡后的重量的對比
[材料用具]
大魚的肋、鑷子、酒精燈、試管、火柴、15%的鹽酸、清水、天平。
[方法步驟]
一、煅燒
1. 取大魚的肋,稱一下重量,記錄數值
2.用鑷子夾住放在酒精燈煅燒至變成灰白為止。(注意觀察的顏色有什么變化?有無特殊的氣味逸出?)
3.冷卻后再稱重,記錄數值
4.輕輕敲打這根煅燒的,結果如何?
二、酸浸泡
1. 取大魚的肋,稱一下重量,記錄數值
2.把浸入試管的稀鹽酸中15—20分鐘左右。(注意觀察試管內出現什么現象?)
3.倒掉鹽酸,用清水把肋沖洗干凈,擦干表面的水再稱重,記錄數值
4.試試能否把這根肋彎曲或打成結?
三、把觀察的數據填入觀察記錄表中,并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整理
重量 處理 | 實驗前的重量 | 實驗后的重量 | 前后重量的差值 | 差值占原重量的比例 |
煅燒 | ||||
浸泡 |
四、對實驗結果的分析
1.把放在酒精燈上煅燒時,燒掉了有機物,散出臭氣,剩下的是無機物,所以變成灰白色,這時的重量減少了約1/3,說明有機物約占的重量的1/3左右,輕輕敲打這根煅燒的,一敲就碎了。
2.把浸泡在稀鹽酸中,不久試管內會冒出大量氣泡,這是內鈣鹽和鹽酸發生作用放出二氧化碳的緣故。待反應完畢后再稱量,發現重量比原來減少了2/3,說明了內的無機物約占重量的2/3左右。這時變得很柔軟,可以彎曲或打成結。
[得出結論] 中有機物約占1/3,無機物約占2/3。
支持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