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生活的動物——蚯蚓
一,教學內容分析
是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章第二節中第二課時的內容,學生在第一課時已了解陸地生活的動物在運動,呼吸和對刺激的反應等方面適應陸地環境的特點,因此本節課的設計目的主要是為學生創建開放式的學習平臺,對典型的陸地動物——蚯蚓進行實驗探究,觀察,討論,交流,總結和歸納,進一步深化理解陸地生活的動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觀點,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
二,教學對象分析
隨著教材的改革,初二年級的學生對探究實驗的學習已有初步的認識,因此對于《蚯蚓》這節課,重點內容已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蚯蚓適應陸地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但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對蚯蚓缺少親切感,女孩子還會有恐懼心理,如果學生因為害怕而不動手,那么實驗就無法進行下去,必然會影響學習.因此,如何消除或減輕學生對蚯蚓的恐懼感是本實驗成敗的一個關鍵.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飼養和觀察蚯蚓,說出蚯蚓適應土壤生活的特點. (2)知道蚯蚓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及其對自然界的意義. (3)學會總結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標
(1)探究蚯蚓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提高探究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2)學會通過比較,判斷,討論,歸納等活動來獲取知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愛心,樹立"動物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的觀念.
_四,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蚯蚓與陸地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
功能特點.
(一)引入
(二)交流飼養蚯蚓的心得
(三)探究實驗——觀察蚯蚓
(四)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五)總結
五,教學過程
課前通過小調查來了解學生對蚯蚓的初步認知,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況. 換位思考法: 假設你是蚯蚓, 為什么要生活在潮濕陰暗的地方呢 男女搭配合作飼養蚯蚓, 培養愛心, 幫助減少對蚯蚓的恐懼感.小組合作設計實驗, 自主探究, 發揮創新精神.展示蚯蚓,沙蠶,水蛭的圖片, 比較和歸納它們的共同特征.觀察蚯蚓
目的要求:1,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2,觀察蚯蚓的運動.
材料用具:活蚯蚓,有鑷子,棉花,培養皿,塑料板,糙紙,
放大鏡,尺子,低濃度酒精.
方法步驟:自己設計,可參照書本15頁.
注意事項:1,合理安排時間,實驗內容必須包括蚯蚓的外部
形態和運動特點,大膽細心地觀察,做好記錄.
2,在實驗過程中必須經常用濕棉花輕擦蚯蚓體表,
使體表保持濕潤.
腹面:
背面:
新發現
觸摸后的感覺
運動特點
外部形態特點
愛因斯坦: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陸地生活的動物------蚯蚓
請選出屬于蚯蚓的特征
1,靠體表呼吸 2,有口無肛門 3,有一對眼睛 4,有剛毛
5,身體分節 6,晝出夜伏 7,用肺呼吸 8,體溫恒定
9,體內無神經 10,體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11,用鰓呼吸
12,有環帶 13,體壁能分泌黏液 14,只能按一個方向運動
15,終生生活在水中 16,有肌肉 17,生活在干燥的環境里
18,無腳 19,可分解枯葉,生活垃圾等有機物 20,可藥用
蚯蚓
水蛭
沙蠶
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
身體呈長柱形,由多個
體節構成,靠體壁和外界進
行氣體交換,不能保持恒定
的體溫.
你知道了嗎
1,你知道蚯蚓對人類和自然界的作用嗎
2,你知道為什么蚯蚓要在潮濕土壤的深層穴居嗎
3,你知道為什么蚯蚓能在潮濕土壤的深層穴居嗎
4,你知道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