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空中飛行的動物
一、 教學目標
1、闡明鳥、昆蟲等適于空中飛行的形態結構特點;概述鳥類、節肢動物主要特征。
1、 嘗試獨立完成“鳥適于飛行的特點”的探究活動和對昆蟲翅的“觀察與思考”。
2、 舉例說出動物的生活可能跨越多咱環境。
二、 重點和難點 “鳥適于飛行的特點”探究活動的設計
三、 課前準備 教師:各種鳥類在空中飛行的圖片、錄像片;蝗蟲的圖片;學生:搜集描寫鳥類的詩句;觀察、調查當地常見鳥類并做記錄。
四、 課時分配 兩課時 五、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鳥 1、 認識各種鳥類及與環境適應的特點 2、 探究:鳥類適于飛行的特點 昆蟲 其他環境中的動物 1觀察各種鳥類的飛行姿態圖片,思考其生活習性與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3、 觀察各種鳥類飛行的錄像片,思考并想像鳥類為什么具有這么強的飛行能力。 4、 列舉自己最熟悉的一種鳥,描述它的生活習性。 1、 每位同學畫出自己最熟悉的鳥的外形,推測它適于飛行的形態特點,實物投影,互相交流。 2、 折疊飛機扔向空中,感受形狀的改變使紙飛想要克服的空氣阻力減少,以此聯想飛機的外形適于的特點。 3、 探究過程:提出問題:鳥的身體有哪些適于飛行的特點?作出假設制定計劃結論:鳥類的體表被覆羽毛;前肢變成翼;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身體內有氣囊;體溫高而恒定。 1、 觀察幾種昆蟲的翅,思考:昆蟲的翅與鳥的翼是不同的,但就飛行來羽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呢? 2、 觀察蝗蟲圖片:身體分為幾部分?體表覆蓋著什么?有何意義?蝗蟲運動器官是什么?長在身體的哪些部位?同學間進行交流。 3、 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征。列舉實例并認識到:許多動物的活動并不局限于水中、陸地或空中,而是跨越多種環境。 出示圖片,播放錄像片,創高情景,提出探究的問題。 1、 點撥、適時鼓勵。 2、 提示學生由紙飛機聯想到飛機的外形能減少空氣的陰力。 3、 引導學生提出想探究的問題。巡視、組織小組間的計劃交流、完善探究計劃、實施計劃、歸納分析得出結論。 1、 指導學生通過對比找出昆蟲的翅和鳥的翼在結構和功能上的異同點。 2、 出示蝗蟲圖片,提出探究的問題。 3、 出示各種節肢動物的圖片。 補充、強調:生物與環境是相適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