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動物的行為復習
6、“嗷嗷待哺”屬于動物的 行為,而“鸚鵡學舌”則屬于動物的 行為。對于高等動物來說,動物行為的協調統一主要是通過 來調節的。
7、在農業生產上可以利用動物的某些行為來防治害蟲。請分析下面實例:粘蟲大發生年代,它的幼蟲危害小麥時,農民用木棍、簸箕等工具,順麥隴敲打麥株,害蟲受震下落到簸箕中,這樣可集中消滅害蟲。農民利用的是動物的 行為。
8、與動物 有關的行為叫繁殖行為,主要包括兩性動物的 、占有 、求偶、 、 以及 等。如雄蛙鳴叫、蜻蜓點水等。
9、法國昆蟲學家 的巨著《 》中有這么一個事例——屢克郎滾糞球,按發生分屬于 行 為,按功能分又屬于 行為。
10、實驗人員想了解新孵化的鳥類是怎樣獲得對它們母親的情感的。他們選擇了6只剛孵化的小鴨。小鴨①、②、③剛孵化 出來就被從它們的出生地移走了,使它們沒有見到自己的母親。小鴨④、⑤、⑥還和它們的母親在一起。
實驗人員給小鴨①、②、③展示了一個氣球,同時放母鴨叫的錄音,經過若干天后,實驗人員發現小鴨①、②、③模仿母鴨的行為并隨時跟隨在氣球左右。請選擇:
⑴小鴨①、②、③的行為發展過程可以用下列哪個術語描述:( )
a先天行為 b條件反射 c本能 d學習行為
⑵小鴨④、⑤、⑥最好被稱為( )
a實驗模型 b對照組 c 實驗組 d一個變量
⑶如果不是把小鴨①、②、③放在氣球周圍并放母鴨叫的錄音,而是將它們放在一只貓的周圍并放母鴨叫的錄音,則小鴨①、②、③:( )
a它們可能嚇唬其他鴨子 b它們將失去繁殖能力
c它們會發出類似貓的聲音 d它們會認為貓是它們的母親
11、螳螂是晝伏夜出的昆蟲,科學家把螳螂放在實驗室里,人為的把實驗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顛倒,大約經過一周后,螳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時間里出來活動 ,盡管這時實際上是白天。請分析說明:
⑴、 螳螂晝伏夜出,說明它具有 行為,受體內的 控制,這 是螳螂的 。
⑵、 本實驗說明,螳螂的這 種行為受環境因素中 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