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解析與測評
學習導引
重點和難點
本節學習的重點是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并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難點是運用研究動 物行為的方法, 探究動物行為的成因。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往往是一些簡單的、出生時就必不可少的行為;學習行為則是動物不斷適應多變的環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證。動物的生存環境越復雜多變,需要學習的行為也就越多。動物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不斷地獲得新的行為。所以說,動物的學習行為是比先天性行為更高級的一種行為。如果 一種動物一生只具備先天性行為而沒有學習行為,這種動物就會因找不到食物或不能逃避敵害而被大自然淘汰。研究發現,就連動物界最低等的草履蟲,也是有學習行為的。另外,無論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后天的學習行為,都是有遺傳基礎的,而且很多行為很難分清究竟屬于哪一類,如鳥 類 的遷徙和魚類的洄游,都是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相結合的結果。
先天性行為的意義
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對動物的生存非常重要,使得動物一出生就能很快具有生存的基本能力,比如剛出生的小袋鼠生來就會自己爬到袋鼠媽媽的育兒袋中,繼續生長發育,否則就會死掉;剛出生的嬰兒就會吃奶,并會抓握物體,這些都是先天性行為,保證了嬰兒攝食的基本需要,而攝食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條件。
關于動物的學習能力
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是有差別的。動物越低等,學習能力也就越差。走迷宮的蚯蚓要經過200次以上的嘗試和錯誤后,才能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而走復雜迷宮的鼠學習就會快得多。對于同種動物的不同個體或不同種的動物來說,即使學習條件相同,學習的速度也會有差異,這是因為學 習行為也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
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主要包括兩類:觀察法和實驗法。觀察法要求觀察者精確、真實、詳盡、客觀地反復觀察,并做好觀察記錄。也就是說要求觀察者在觀察某種動物時,將這種動物的所作所為不加渲染地如實記錄,即見到什么就記下什么。實驗法是運用各種手段將行為的主體(動物)或行為的環境條件(各種有關刺激)加以改變,來分析研究動物行為的一種方法。通常是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進行研究,這就是綜合法。教材中的兩個研究動物行為的探究活動,即菜青蟲的取食行為和動物的繞道取食,都可以用綜合法來研究,同學們可以根據具體條件替換實驗材料或方法。
知識闖關
1.小歐同學家的寵物狗非常可愛。小歐一回家,小狗就會把他的拖鞋叼給他,讓小歐非常高興。 小狗的這種行為屬于:
a.適應行為;b.經驗行為;
c.學習行為;d.先天性行為。答( )
2.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下列各行為中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a.小狗鉆火圈;b.聽飯盆聲,飼養動物就往飯盆跑;
c.小猴走鋼絲 ;d.小牛出生就會吃母牛的奶。答( )
3.動物的先天性行為所具有的特點是:
①動物生來就具有的行為;②不是動物生來就具有的行為;③由身體里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④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
a. ②④;b. ①④;c. ①③;d. ②③。答( )
4.“狼孩”的故事為許多同學所熟悉。失去了小狼的母狼,把人類的嬰兒當作自己的后代來喂養。母狼的這種行為屬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