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生活的動物
第二節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生物學第六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陸地生物中的一節內容。本節課以蚯蚓為例說明陸地生活的動物與陸地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本節介紹了蚯蚓形態結構特征,特別是在運動和呼吸等方面與其陸地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本節也是一節以實驗為主的課,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教材側重從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出發探究各類群動物的主要特征,從水中到陸地過度過程動物怎樣去適應環境,讓學生對這類群有大致了解,也是為學生學習有關進化的內容奠定一些必要的基礎。【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使學生能識別水生環境與陸生環境的區別。2.通過比較能夠闡明各類陸生動物適應陸地環境的形態結構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3.使學生能夠列舉一些陸生動物類群、懂得一些簡單的分類學知識。能力目標1.通過比較水、陸環境的不同,培養學生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2.通過倡導學生向人們宣傳“保護環境、關愛生命”活動,使學生能應用生物學知識嘗試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情感目標1.通過對各類陸生動物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五彩繽紛的自然界生機盎然、千姿百態,使學生能確立熱愛自然的情感態度。2.通過對大熊貓等稀有、珍貴動物的學習,使學生對野生珍貴稀有動物產生關注之情,讓學生知道有些動物已經瀕臨滅絕,喚醒學生保護稀有動物的意識。3.通過對大熊貓等珍貴稀有動物棲息地學習,使學生關注動物棲息范圍正在縮小,確立要保護動物棲息地的緊迫意識,形成隨時宣傳保護自然、關注珍稀動物的觀念,并要與不法行為作斗爭。【教學重點】學生通過對比,總結出陸地環境與水生環境的顯著不同。【教學難點】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教科書提供的圖片,總結概括出陸地生活的動物在運動、呼吸和對刺激的反應等方面適應陸地環境的特點。教學準備1、學生課前準備:學生分為六組,以小組為單位。2、教學器材:動物標本和模型,有關動物的錄象。3、教學課件:cai課件。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教師導學
學生主體探究
意圖點評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1、大家回憶上節課內容,魚類是怎樣適應水中環境的?2、魚兒能不能離開水?學生根據上節課所學得知識,說出:魚類的主要特征,以及魚兒為什么離不開水——窒息死亡。引導學生回憶水中的動物。有水中動物到陸地動物,引出課題。二、學習新課1、 陸地動物與它們生活的環境。2、 與水域環境相比較,陸地環境要復雜的多.三、課堂小結四、達標檢測啟發學生觀察課本14頁中的動物圖片,讓學生自己說出圖片中動物棲息的環境以及它們的運動方式?演示課件:可以在找幾組圖片,讓學生一起說。1. 陸地氣候相對干燥為了防止水分散失,陸地動物的皮膚外都有角質的鱗或甲;昆蟲有外骨骼.2. 陸地上的動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軀體和運動的器官.水中動物一般是游泳,而陸地上的動物有爬行、行走、跳躍、奔跑、攀援等多種運動方式.3. 陸地上的動物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氣中呼吸的器官.陸地動物用身體里的肺或氣管呼吸.4. 陸地上的動物具有發達的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能夠更好的對多變的環境及時作出反應.總結概括出陸地生活的動物在運動、呼吸和對刺激的反應等方面適應陸地環境的特點.學生根據前面所學知識,小組討論說出圖片中動物的棲息地:金絲猴(森林,攀援)袋鼠(草原,跳躍)蚯蚓(土壤,蠕動)獵豹(草原,行走和奔跑) 白熊(冰原,行走和奔跑)丹頂鶴(湖泊,行走和飛行)虎(草原和森林,行走和奔跑)蝴蝶(森林和草原,飛行(幼蟲爬行)學生觀察水中動物和陸地動物的皮膚,有什么不同?為什么陸地動物的皮膚干燥?。學生觀察陸地生活的動物與水中生活的動物的運動方式,總結出它們的不同點?學生回想上節課學習的水中動物魚是怎樣呼吸的,比較陸地動物有鰓嗎?陸地動物怎么呼吸?讓學生思考陸地和水中的環境是不同的,陸地上的春夏秋冬,刮風下雨,地殼的運動,人為的破壞都可能造成環境的改變,動物要去適應.學生自己去總結.提問:你這節課學到了什么?引導學生說出課本中各種動物的生活環境。由它們的棲息環境來與水中的環境進行比較.學生對比水中環境和陸地環境聯想.引導學生觀察、討論、交流、填寫記錄表等教學活動. 第二課時學習內容教師導學學生主體探究意圖點評1、了解蚯蚓的生活環境。 2、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3、觀察蚯蚓的運動。 4、了解環節動物的特征。 5、了解蚯蚓的呼吸過程。 6、蚯蚓如何保持體溫 7、回顧本節主要內容。 說先讓同學們展示自己找到的蚯蚓,并請同學講述自己找到蚯蚓的過程。 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總結出蚯蚓的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性。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結構特點,并要求學生寫出書面觀察結果 教師首先強調在做對照實驗時要保持變量以外的其他條件都相同。并統一好實驗的時間和規范好蚯蚓爬行距離的方法。 教師匯總全班的實驗數據,和同學們一起總結出蚯蚓的運動特點。 總結蚯蚓的特征。 由蚯蚓的環節特征引出環節動物的定義,并介紹環節動物身體分解的意義。附帶介紹一下環帶、環節、體節的區別。 首先強調我們這里所說的呼吸是氣體交換,糾正一些同學頭腦中老是把呼吸理解成喘氣。蚯蚓靠皮膚呼吸。蚯蚓的皮膚和人的肺都是氣體交換的界面,它們都有進行氣體交換的作用。他們的差異只是在形態結構和部位上的不同,或者說一個是“外置的”一個是“內置的”。 教師簡單介紹體溫對動物的意義。 教師帶領大家簡單回顧本節主要內容。學生小組討論,根據自己在什么地方找到的蚯蚓及如何找到的蚯蚓等,總結概括出蚯蚓的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性。 學生小組觀察,并回答課本上提出的問題完成書面觀察記錄。特別注意蚯蚓的腹面剛毛。 學生進行實驗,多做幾次重復實驗并記錄好實驗數據,最后計算出蚯蚓在糙紙上和玻璃板上的爬行速度。 學生需了解環節動物身體分節的意義,及環帶等三個概念的區別。 學生需要真正了解呼吸的實質。理解蚯蚓的結構特點如何適應陸地環境。 了解體溫對生物的意義,及蚯蚓如何維持體溫。 學生跟隨老師一起復習本節內容。首先激發同學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并為下面教學作鋪墊。 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并培養學生使用科學語言的規范性。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何從觀察到的現象中抽取有用的信息,并用科學的語言表述出來。 使學生在了解蚯蚓運動情況的同時,進一步熟悉對照實驗需注意的問題。 使學生區分清楚一些易混淆的概念。 進一步強調陸地動物如何適應陸地環境。 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第三課時學習內容教師導學學生主體探究意圖點評1、觀察兔的外部形態。 2、觀察兔的運動并測量其前后肢的長度 3、比較兔和狼的牙齒 4、觀察兔的內部結構 小結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 5、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先讓同學們觀察課本中“觀察與思考”的圖片,或者播放與兔有關的錄像 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總結出前后肢的長度與運動方式的關系。 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兔和狼的牙齒的不同之處,分析原因。 教師讓同學們觀察課本中“觀察與思考”的圖片 引導學生總結 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保護環境的情感教育 觀察課本中“觀察與思考”的圖片和錄像片,描述圖的外部形態 觀察兔的運動并測量其前后肢的長度,學生小組討論,總結出前后肢的長度與運動方式的關系。 學生小組觀察兔和狼的牙齒的不同之處,分析原因,總結出牙齒的不同與食性的關系 學生進行觀察,并與人體的內部結構進行對比 各小組匯報調查當地動物棲息地保護的現狀及措施,結合課本大熊貓的有關資料分析出保護動物氣息的的重要性。首先激發同學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并為下面教學作鋪墊。 鍛煉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何從觀察到的現象中抽取有用的信息,并用科學的語言表述出來。 讓學生學會總結 使學生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板書設計一、水生環境與陸地環境的區別二、陸生動物與陸生環境相適應的特征1.體表被鱗、甲或體表有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2.有發達的氣管和肺——吸入氣態氧3.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發達——對刺激反應靈敏4.有發達的肌肉和四肢——支撐體重、迅速奔跑三、蚯蚓四、環節動物的特征。五、兔六、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七、動物棲息地的保護 教學反思課時作業1、下列哪一項不是所有陸地上生活的動物所需要的基本環境條件( )a、水分 b、足夠的食物 c、隱蔽地 d、茂密的山林2、陸地生活的動物能夠對多變的環境及時做出反應,主要是因為它們具備( )a、循環系統 b、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c、呼吸器官和呼吸系統 d、生殖系統 3、為了適應陸地干燥的氣候,陸地生活的動物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下列不屬于該類結構的是( )a、蚯蚓的剛毛 b、蛇的鱗 c、蝗蟲的外骨骼 d、蜥蜴的細鱗4、哺乳動物的體表一般具有發達的皮毛,其主要作用是( )a、保護 b、偽裝 c、防御 d、保溫5、蚯蚓喜歡生活在何種環境( ) a、剛下過雨的水泥地面上 b、濕潤的松軟的沙土中 c、干燥的堅硬的土壤中 d、濕潤的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中 6、判斷蚯蚓前端的標準是( ) a、蚯蚓身體粗的一端 b、蚯蚓身體細的一端 c、蚯蚓身體離環帶近的一端 d、蚯蚓身體離環帶遠的一端 7、下列動物中不是環節動物的是( ) a、蚯蚓 b、沙蠶 c、蜈蚣 d、水蛭 8、夏季大雨過后蚯蚓常常爬到地面上,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 ) a、土壤中蚯蚓多造成空氣缺乏 b、蚯蚓雨后喜歡太陽 c、蚯蚓爬出地面喝水 d、土壤浸水后缺乏空氣蚯蚓得不到足夠的空氣 9、空氣中的氧氣進入蚯蚓全身細胞的途徑是( ) a、氧氣→黏液→體壁→毛細血管→全身細胞 b、氧氣→黏液→毛細血管→體壁→全身細胞 c、氧氣→黏液→體壁→體腔→全身細胞 d、氧氣→黏液→全身細胞 10、哺乳動物門齒的功能是 a.撕裂 b.咀嚼 c.切斷 d.磨碎 11、兔、牛、羊是食草動物,請選擇與它們食草習性相適應的特點 ①門齒像鑿子 ②犬齒銳利 ③臼齒寬闊 ④消化道長 ⑤消化道短 ⑥盲腸發達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②③⑤⑥ 12、鯨是哺乳動物的最重要特征是 a.用肺呼吸 b.心臟四腔 c.體溫恒定 d.胎生哺乳 13、哺乳動物體表一般具有發達的皮毛,其主要作用是 a.保護 b.偽裝 c.防御 d.保溫 14、食肉動物牙齒的特征是 a.門齒發達 b.犬齒發達 c.臼齒發達 d.犬齒退化 15、兔、牛、羊等食草動物消化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消化管較短 b.盲腸發達 c.消化腺發達 d.小腸較短二、非選擇題 16、陸地生活的動物由于不受________作用,一般都具有________的器官. 17、陸地生活的動物還普遍具有發達的________和________,能夠對_________作出反應.18、蚯蚓的運動方式是,通過 和 的配合使身體 動 。 19、家兔的牙齒分化為_________、_______;狼的牙齒分化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兔的體毛有________作用,用_______呼吸。 20、家兔的體腔包括______和______兩部分。將這兩部分隔開的肌肉膜叫做______,它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結構。 21、家兔的心臟分為四個腔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血液循環路線有兩條:______和______。循環系統輸送氧氣的能力______,能使身體產生大量的______,同時家兔身體有______的結構,因此可以保持恒定的體溫。 22、觀察右圖回答下列問題:(1)寫出圖中數碼所指部位的名稱:1是_______;2是_______;3是_______。(2)_______圖是兔的牙齒,理由是它只分化為_________齒(適于切斷植物纖維)和_________齒(適于磨碎食物)。而且兔的消化道上有發達的________。這些都是與兔___________的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狼的牙齒,還有鋒利的______可用于攻擊、捕食、撕裂食物,這是與它們________的生活習性相適應。參考答案1.d 2.b 3.a 4.d 5.d 6.c 7.c 8.d 9.a 10.c 11.c 12.d 13.d 14.b 15.b16、水的浮力 支持軀體和運動17、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 多變的環境18、剛毛 肌肉 蠕19、門齒、臼齒 門齒、臼齒、犬齒 保溫 肺20、胸腔 腹腔 膈21、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體循環 肺循環 強 能量 保溫22、(1)門齒、臼齒、犬齒(2)a 門 臼 盲腸 吃植物 犬齒 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