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導學案
學習目標:
1、 舉例說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區別。
2、 通過探究實驗“菜青蟲的取食行為”和“動物的繞道取食”,培養探究能力。
3、 闡述動物的行為對生物個體生存和種族延續的意義。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
難點:探究動物的某種行為
學習過程
一、 情境引入:
觀察一段馬戲節目片段,提出問題:馬戲團中的小動物可以表演很多有趣的節目,自己家的小動物為什么不行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自學教材p32-33,了解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并舉例說明哪些是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學習任務二:闡述動物的行為對生物個體生存和種族延續的意義。
1、 研究教材中“資料分析”,小組討論資料后的“討論”,總結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特點,將動物的行為的意義與大家共同分享。
3、 拓展反思與應用:
(1)動物的取食行為中釣魚時魚吃餌料是屬于 行為,第一次被鉤住逃脫的魚不再上鉤是屬于 行為。
(2)一只失去雛鳥的美國紅雀,總是給養魚池邊浮到水面張口求食的金魚喂它捕來的昆蟲,就像喂自己的雛鳥一樣,這種行為屬于 行為,金魚到池邊求食屬于 行為。
學習任務三、學會探究動物的一種行為。
1、 學生分組完成探究實驗:
探究一:菜青蟲的取食行為
提出問題:菜青蟲總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這一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嗎?
作出假設:菜青蟲總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這一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學生討論材料中給出的菜青蟲的生活習性得出)
制定實驗計劃:(提示學生根據教材中給出的材料和圖片,討論完成實驗過程);
討論和完善計劃;
實施實驗計劃;
實施實驗計劃,預期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反思實驗得失。
探究二:動物的繞道取食
提出問題: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是一種學習行為嗎?
作出假設: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是一種學習行為。(提示學生根據材料給出的“嘗試與錯誤”分析得出)
制定實驗計劃(提示學生根據教材中的圖示“動物的繞道取食”來制定)
討論和完善計劃;
實施實驗計劃,觀察預期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反思實驗得失。
2、 拓展反思:
(1) 討論防治菜青蟲的辦法。
(2) 不同動物“嘗試與錯誤”的次數一樣嗎?如果不一樣,說明了什么?
(3) 這項探究活動對你自己的學習有什么啟發?
三、系統總結:
引導學生通過對資料的分析,得出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的區別、意義、舉例。
四、嘗試應用:
國寶大熊貓的食物種類比較單一(竹子),由于環境污染和破壞,大熊貓的數量曾經瀕臨滅絕,試從動物的行為來分析原因,并呼吁同學們關愛環境,保護野生動物。
六、診斷評價:
1、 實驗人員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鳥類是怎么獲得對它們母親的情感的。他們選擇了六只剛孵化的小鴨。小鴨①、②、③剛孵化出來就被從它們的出生地移走了,使得它們沒有見到它們的母親。小鴨④、⑤、⑥還和它們的母親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