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起源教案
教法指導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根據本節教材用實驗和猜測相結合的方法來說明生命起源的特點,教學方法也就選擇學生觀察投影片、猜測和查資料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 一 ) 認知目標
1 .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
2 .了解地球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
3.理解生命起源的實驗探究
( 二 ) 技能目標
通過對 “ 模擬 ” 實驗投影片的觀察 ,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
( 三 ) 情感目標
通過人類起源的教學,達到對學生的無神論教育,從而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教學重點:原始地球表面的變化;化學進化的過程。
2 .教學難點: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生命起源是化學進化的結果。
教學準備
原始地球的投影片,米勒實驗的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 ) 導入
現在地球上的生物五彩繽紛、種類繁多。提出問題:最早的生物從哪兒來呢?生命又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
(二)新課講解
介紹中國古代的女媧造人傳說和神創論的有關內容。引出問題,女媧、上帝是誰創造的呢?若不接受傳說和“神創論”,地球上的生命又是哪里來的?
盡管假說很多,但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漫長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來。
放原始地球狀況投影片。
討論:指出這是科學家對原始地球的猜想。科學家關于地球還有不少猜測,請學生觀察圖5、1 — 2的背景圖講述原始地球的特點及變化。(學生活動)
肯定學生的回答,講述:
師:大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地球上火山噴發,熔巖橫溢,天空中電閃雷鳴,形成原始大氣層,水蒸氣升入高空冷卻變成雨水降落,地球上水越來越多,形成地球上原始海洋。
看課本:觀察圖5、1 — 2分析與討論回答1---3的問題。(學生活動)
肯定學生的回答,講述:
師:地球上原本沒有生命,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生命起源是化學進化的結果。是由前蘇聯學者奧巴林提出的。
原始大氣層與現在大氣層比較缺少游離的氧。主要成分甲烷、氫氣、水蒸氣、二氧化碳等。在紫外線、閃電的作用下,無機小分子物質發生變化:
原始大氣(無機物) → 有機小分子物質(氨基酸等) → 有機大分子物質(蛋白質、核酸等) → 獨立體系(原始界膜) → 原始生命
學生歸納:在原始地球上,無機物能通過化學變化形成小分子有機物。
師:小分子有機物隨著雨水,最后匯聚在原始海洋中。在原始海洋中小分子有機物經過長期積累和相互作用自然合成了較大分子的有機物出蛋白質、核酸。原始海洋中的蛋白質和核酸等物質經過濃縮和相互作用,凝聚成具有原始界膜的 獨立體系 。 獨立體系 在原始海洋中又經歷了漫長、復雜的化學進化,最終形成原始生命。
師:從無生命的有機物進化到簡單的小分子有機物再進化到大分子有機物再進化到原始生命,即生命的誕生,主要通過什么變化?所以,我們說生命是通過化學進化誕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