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教學設計1
南京大屠殺
教學目標 :
1. 整理歸納出作者列舉的幾大案件,明確作者寫作意圖。
2. 品味報告文學散文化的語言,體會作者隱含于文字中的悲憤之情。激發民族義憤,激勵
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愛國熱情。
重點:整理歸納作者列舉的幾大案件,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
難點:體會作者隱含于文字中的悲憤之情。
教學過程 :
一、由題目導入
提問1:課題中有“屠殺”兩字,通讀全文,從文章內容上給“屠殺”下個定義。
提問2:“屠殺”可解釋為“大批大批地殘殺”,為什么在“屠殺”前要再加上個“大”字?
二、細讀文章,歸納“大屠殺”案件
1.(列表)歸納“大屠殺”案件。
2.明確:“大”說明南京大屠殺人數之多,屠殺的殘忍度之烈。日本軍國主義殘殺中國人民不分對象,尼姑、平民、軍人甚至婦女兒童。說明他們以殺人為目的,想要亡我中國。
三、感悟文章議論部分,明確作者寫作目的
1、思考:日本在中國實行屠殺政策并非始于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的亡我之心由來已久(東北三省、上海、河北、南昌都在37年前發生過類似的屠殺事件),作者為什么要選南京大屠殺作為這篇報告文學的題材呢?
2.、帶著這個問題散讀課文第三部分。(重點品讀“作為歷史的回顧”、“記住這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等句)
明確:國土如此之小的日本野心極大,妄圖將中國滅亡,“南京”是中國當時的首都,顯然日本軍國主義是要“殺一儆百”,其野蠻和殘暴程度可見一斑。
3、思考:日本軍國主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野心來吞并中國,中國人民為什么會遭受這樣的災難?
明確:因為當時中國太落后了,綜合國力不強,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們要增強國力。——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為中華崛起而奮斗!
四、感悟作者隱于文字背后的情感
提問:最后一部分作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愛憎之情溢于言表,一篇好文章通常作者都會將自己的情感隱藏于文字中,比如“風景秀麗的燕子磯”這句,作者為什么要在敘述“燕子磯大屠殺”加上這句話呢?
明確:1、美麗的地方卻成了屠宰場,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突出日軍的殘暴,中國人民的無辜。
2、如今的燕子磯依然秀麗,但它卻時刻提醒著人們不應該忘記在這片土地上曾有過的血腥屠殺,亡靈們的哀號,我們不應該忘記這段恥辱的歷史,更不要讓這段悲劇再一次重演。
五、回家作業
類似“風景秀麗的燕子磯”這樣將作者情感隱于文字中的句子在文中還有很多,回家后
找出一兩句,說說它們分別隱含了作者什么思想,有什么作用?
感悟如下:
每次聆聽
1、語文老師要使出渾身解數將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拉回課堂。
要做到這一點并非如說的那樣輕松。就那我今天上的這堂課來說吧!原本我選擇這篇
自讀課文就是因為它能激發起同學們的民族義憤,能使原本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有些感染力。沒想到一節課下來還是因為多種因素而沒能實現原定的目標。雖然我試圖用老師范讀來增加感染力,帶動全班的氛圍,但是同學們卻一如既往地“我自巋然不動”,搞得我挺被動的。
其中當然有客觀的因素諸如時間上少了10分鐘,學生們在第一節課上通常都有點沒睡醒等等。但究其主觀原因我認為還是由于我的課沒有備好:主要是我忽略了對于“南京大屠殺”這一知識同學們是“已知”的這個問題,在“已知”的情況下就應該試圖給他們一些“新知”,一些新的情感體驗,而并不僅僅等同于以往的愛國主義教育。
正如
知”,而語文是母語,是自小就在不斷訓練不斷“明白”的一門“基礎學科”。所以語文學科要把同學們的興趣停留在課堂,還是要努力讓同學們在課堂上習得“新知”、獲得“新”的情感體驗。
2、 教師首先要熟悉文本,要經過一番專研琢磨,這樣才能備好一堂有“效率”的課。
今天我的這節課無疑是在做一次無效的勞動,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僅僅關注如何將報告文學的三個特征機械地灌輸給學生,而不是讓他們在體驗感悟中獲得這三個概念。其二,指導學生圈畫有關表現日軍殘暴,人民無辜的語句過繁、過細。
基于以上兩點,我反思我的這節課沒有帶給學生們新的知識,而只是在做重復勞動。這不符合二期課改“長文短教”的精神。
正如
再次對比兩份教案不難發現,
3、 語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能言善辯的人,但真正要做到說話得體又精煉,而且還能思路明
晰可不是件容易辦到的事。就拿我今天的課來說,事后在評課過程中前輩們為我指出了不少不規范的課堂用語,比如在提到日本軍國主義時因為緊張的緣故我說成了“日本人”等等。
當然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訓練出來的,但是我會牢記教研員李老師的提點:努力先從“每堂課提問不超過六個問題”開始嘗試,循序漸進地規范并完善自己教學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