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蜜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習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寫法。
(2)理解本文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3)體會語言別致清新的特點。
2.能力目標:
了解聯想在文章構思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
3.情意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學習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建議
關于托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文學作品是以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它講究具體、講究生動、講究曲折、含蓄。
托物抒情的構思方式正反映了文學作品的這種特點,將所抒之情寄托于客觀世界中某一具體的“物象”上,會使文章更加婉曲,更能讓人們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美,悟出隱藏于生活現象之后的深層哲理。怎樣將所抒之情寄托于現實的事物上呢?首先要抓住“物”的特點,突出它與所喻之人的相同之處。如“蜜蜂”與“勞動人民”之相同點為勤勞、無私忘我,從而抒發對辛勤耕耘釀造甜蜜生活的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物”與“情”,“物”與“人”中間不是簡單的拼合,而應該是水乳交融的一個整體。運用托物喻人、托物抒情的方式,還必須運用聯想,即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種與之相似的事物。如文中的三次聯想。一般我們見到的修辭手段中的比喻就是運用相似聯想的產物。
教法建議
學習本文,關鍵是理解文章組織材料的特點和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學習:
⑴引導學生從理清文章線索入手,把握文章結構。文章以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有關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的詞、句,分析各部分內容間的關系;分析文章是怎樣逐層推進、揭示主題的。
⑵從分析文中三次聯想入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思考:作者是怎樣由蜜蜂聯想到農民的?兩者之間有什么共同之處?思考這些問題,可以深入發掘文章主旨,進而把握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
借助聯想,托物抒情
文章運用借助聯想、托物抒情的寫法。本文出現了三次聯想:一是由的甜美想到生活的甜美;二是由蜜蜂沸沸揚揚的情景想到建設新生活;三是由的釀造者蜜蜂想到幸福生活的建造者勞動人民。蜜蜂辛勤釀蜜,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農民辛勤耕耘,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辛勤勞動,無私奉獻。文章借助聯想、托物抒情,贊美了勞動人民,歌頌了奉獻精神。
思路
文章以作者對蜜蜂的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中心。
“我”對蜜蜂由兒時的討厭到喜歡,又由喜歡到贊嘆,再由贊嘆到夢見自己變成小蜜蜂,思想感情得到升華。作者感情的變化是因事而發的。因兒時被蜜蜂蜇過而不喜歡蜜蜂。因后來到從化溫泉見到了茂密的荔枝林,喝到了香甜的,才動了情想去看看蜜蜂。因參觀“養蜂大廈”看到蜜蜂辛勤的勞動,聽到老梁介紹蜜蜂的生活特征(最愛勞動,一年四季都不閑著,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整日整夜不辭辛苦……)才“不禁一顫”,發出“多么可愛的小生靈啊!”的由衷地贊嘆。因看到水田中辛勤勞動的農民,聯想到蜜蜂釀蜜,認識到勞動人民對祖國的貢獻,進而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以此表達對奉獻精神的贊美和向往,從而深化中心。
作者這個感情變化的過程,是作者對蜜蜂仔細觀察和深入認識的過程,更是作者運用聯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從生活中提煉詩情和揭示哲理的過程。全文一線貫穿,前后呼應,渾然一體。
以感情變化為線索組織材料
文章開頭寫因為一次不愉快的經歷,自己對蜜蜂總不大喜歡;接著寫在從化溫泉看到荔枝樹,吃到,引發了對蜜蜂的興趣;然后寫參觀養蜂場,看到蜜蜂的生活與勞動,聽到養蜂人老梁的介紹,認識了蜜蜂的高尚精神,對蜜蜂由衷地發出贊美;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感情上與蜜蜂融為一體。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成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把文章的材料組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層層深入地揭示了中心。
主題
文章通過對采訪從化溫泉養蜂場的記敘,借贊美的香甜和蜜蜂的無私奉獻,熱情謳歌了社會主義新生活,謳歌為之付出辛勤勞動的普通勞動者,表達了作者愿意成為一名為新生活獻身的普通勞動者的愿望。
富于情趣的語言
首先,敘述蘊藉著情意。文章一開頭就將人們引入那并不惹人注目的一角:“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先激起感情的波瀾,然后以充滿童心的文筆,從容地敘述兒時一段回憶,天真、純凈而自然,隱含著作者對蜜蜂感情的轉變。出人意料,引人入勝。其次,描寫極為樸實。作者對養蜂場的勾勒,僅數語,卻情景逼真:“荔枝林深處。隱隱露出一角白屋,那是溫泉公社的養蜂場,……只見成群結隊的蜜蜂出出進進,飛去飛來,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詩情濃郁的生活畫面,加上“成群結隊”“出出進進”“飛去飛來”“沸沸揚揚”四個短語組成的句子,不加修飾,自然而具體地表現出蜜蜂釀蜜時的繁忙景象,令人有身在其中之感。特別是末尾一句點晴的議論,包含著許多動人的東西,叫人心馳神往。
的語言特色之一是選字用詞貼切、準確,表現力強。作者描寫對蜜蜂的感情變化十分注意用詞的分寸感。例如文章開頭寫“我”兒時對蜜蜂的感情是“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為什么不用“討厭、憎恨、不喜歡、不舒服”之類的近義詞呢?這就是為了在后邊能更令人信服地寫出對蜜蜂的感情變化。“不大喜歡”“不怎么舒服”在表現對蜜蜂不喜歡的感情上,程度要比那幾個詞輕一些,感情轉變的幅度自然也就小一些。用這兩個詞可以使后面寫的感情轉變顯得更加自然可信。
語言特點之二是句式的靈活多變。如文中幾個直接贊美蜜蜂的句式,極盡變化之微妙。如:“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會覺得”這是直接肯定的語氣,吐露出作者的聯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是推測,然而又是以委婉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內容,“說不定”實質上是肯定,這是深情的感嘆,意義的推進,作者已由“覺得”而情動于中了。
感召式結語
對感情色彩濃厚,感染力較強的抒情或寫景散文,教師可以在結語中,用飽滿的激情,感召的語言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渴望。如的結語:揚朔滿懷深情地嘔歌了勞動之美,是勞動創造了美,創造了甜蜜的生活。我們也應該像蜜蜂釀蜜一樣,用辛勤的勞動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
加強朗讀指導
通過朗讀,把握作者的感情脈絡,體味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匯和語段。指導學生把握各部分的感情基調,用適當的語調來朗讀。如第一部分,以貶抑的口吻,提起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朗讀時要用徐緩而略帶不愉快的語調。第二、三部分,宕開一筆,敘述“我”的一次經歷,如話家常,朗讀時要用平靜、親切的語調,其中“我不禁一顫……”那段,情切意深,朗讀時要用贊嘆的語調。第四部分,由物及人,揭示主旨,朗讀時要用頌揚的語調。第五部分,說“夢”,有很深的含義,朗讀時要用驚喜的語調。
結構與內容
文章的題目叫,但是,并不是本文著重描寫的對象。作者從此生發開來,立意在贊頌釀造這的蜜蜂,進而自然聯系社會生活,道出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全文的線索是“蜜蜂——荔枝、——蜜蜂”。文章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從蜜蜂寫起 ,先交代出“ 我 ”對蜜蜂的感受和印象:由于小時候被蜜蜂箋過,所以不大喜歡它。作者最終是贊頌蜜蜂、但開始時卻表示自己不喜歡蜜蜂,這一開端是出人意料的 。這也就使文章從一開始就引人入勝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一開端又是合情合理的。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藝術就是“用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現生活”。作者決定把自己對蜜蜂的認識過程告訴讀者 ,使讀者同自己一道經歷一下生活的曲折和認識的變化,一起感受,一起前進。
第二部分(2~5自然段):文章的背景是從化溫泉,在這里出現的是“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樹。寫荔枝樹的密,是為下文忙得那蜜峰“忘記早晚”作襯。在這一部分,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有了初步的轉變,由“總不大喜歡”到“動了情”,由“總不怎么舒服”到“想去看看”。這種思想感情的初變,是由于“我”吃到了,在此,作者充分發揮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點,宕開筆鋒,從我想吃荔枝,但來得不是時候,吃不到荔枝,領略不到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境界,到失望之際,吃到了。的香甜,使作者想到了釀造此蜜的蜜峰。由此將放出的“風箏”又收了回來,回到文章的主旨上。仔細品味,這段看似離題很遠的文字其實是緊緊扣題的——吃蜜贊蜂,順理成章。
第三部分(6~18自然段):寫荔枝林中訪蜂場,是全文的主體部分。“我”由吃蜜動了情,為尋求生活的真諦 ,進而要去看看蜜蜂 。這既是作者感情的推進 ,也是文章結構上的一個過渡。作者先描繪了“ 我 ”參觀養蜂場的情景,一進養蜂場 ,就見到了“ 出出進進 ,飛去飛來”的蜜蜂,“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這是以人生來比蜜蜂,它包含著對蜜蜂的贊美 ,這一部分幾乎全是敘事 ,其中大半是錄寫與養蜂員老梁的對話 ,然而依然不減詩情 。深入蜜蜂生活 ,談論蜜蜂的勞動 ,抒寫自己對這小小生靈的情思。散文的筆是在畫自然界的這一小生靈,但是,筆意卻落在“ 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 …… 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上。有了前面的走馬看蜂、走筆畫蜂 ,才使后面的“ 沉吟 ”有所依托,并且具有形象的魅力。“我”的“沉吟”,點出了詩眼所在:“釀造生活的蜜”。
第四部分(第19自然段):只有一個單行:“ 這天夜里 ,我做了個奇怪的夢, 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意思是顯然的,作者借此表達了自己參與“生活的蜜”的“釀造”,“釀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的愿望。
課文的意境美
意境無非是意與境、情與景的契合物。散文意境營造方式的不同,是因為主要表現手法的不同。一般來說,大致分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即事抒懷四種。其中,“以物喻人”和“借景抒情”最為普通,也最為重要。以物喻人的散文,在形成和開拓意境時,往往采用“雙線式”結構。這是因為,既然是“喻”,就有本體和喻體,兩兩相伴,或行或止,或沉或浮,文章的意境也就得以形成并逐層得到開拓了。比如,喻體是蜜蜂,在文章中是明線;本體是勞動人民,在文章中是暗線。雙線平行發展,直至文章結尾,暗線才與明線匯合,文章戛然而止。但是,這種“平行”,并非幾何學中的“平行”,它們在文中多次:相互撞擊。每次相擊,都在“物”與“人”相喻的中介物蜂蜜(生活)上。這成為讀者開啟深遠意境的鑰匙。
是否可以說,“以物喻人”的散文的意境是本體與喻體的雙線相“擊”所成,其意境有較雖的模糊性,供讀者補充、想象再造的余地很大,從而使人讀來覺得余味無窮。
本文在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有自己新鮮的詩的意境。這種意境是通過作者飽滿的、探索生活的底蘊的內在情思表現出來的。作者沒有向人們論述各種生活哲理,而是從“我”的眼前實景,展開想象,使自己主觀的感情色彩與被反映的客觀物象的特征取得和諧的統一,把讀者從這一重境界引向另一重境界,去玩味,去聯想,去感受,去作結論,去領會其中的生活哲理,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享受。而深刻感人的意境不是隨便就可以寫出來的,它靠作者嚴肅的寫作態度和駕馭各種表現技巧的能力。取材雖廣,卻不能雜亂,它必須統一于中心思想之下。只有這樣,文章的意境才能展示出來。在這方面是很注意的。經過作者的“再三剪裁”,精心構思,材料都與蜜蜂相關,與勞動相聯,被“歌頌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幸福”這一主題所串通。
先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幅圖景:從化溫泉“四圍是山,環抱著一潭春水”,還有像汪洋大海似的一片荔枝林,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青山綠水畫”!在這飽含作者情思的背景里,蜜蜂“忙得忘記早晚”,勤勞地采花釀蜜。它熱愛勞動,大公無私;然而它只能活六個月。蜜蜂把它短暫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人類。對此,作者抑制不住地抒發了贊美之情:“多可愛的小生靈啊2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作者把意和境有機地結合起來,提煉出了這樣感人至深的詩意。但作者的本意還不止于此。他看到了正在勞動的農民,這時,蜜峰的采花釀蜜,農民的勞動和那“青山綠水畫”的背景交織在一起,從而把作品的意境推向了新的高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真理:我們的一切都是勞動人民用勞動創造的。我們的人民是勤勞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
課文如何銜接贊美對象
作者首先通過寫蜂蜜來間接贊美蜜蜂,如“的特點是成色純,養分多”,“喝著這樣的好蜜,你會覺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更多的是直接贊蜜蜂,如“那沸沸揚揚的情景會使你想,說不定蜜蜂也在趕著建設什么新生活呢”。“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么高尚啊!”“這天夜里,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小蜜蜂”。 通過上述語句,歌頌了勞動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的高貴品質和嶄新的精神面貌。那么,作者為何說蜜蜂是“ 渺小”,卻又是“高尚”的呢?這是否矛盾?不矛盾。“渺小”是指蜜蜂的形體而言,“高尚”指蜜蜂的品質。即“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
作者通過視點轉移的辦法來完成兩個事物的銜接。當我們參觀“養蜂大廈”,贊頌蜜蜂,為蜜蜂的可貴精神激動不已時,作者又將視線移向遠方,“透過荔枝樹林”展現出田野廣闊的現實情景:“望著遠遠的田野,那兒正有農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這樣自然地由蜂寫到了人。這里作者抓住了人和蜂之間的共同點 ,贊美蜜蜂,也是歌頌廣大勞動人民。蜜蜂在釀蜜,給人們帶來清香、甘甜,農民“ 實際也是在釀蜜—— 為自己、為別人 ,為后世子孫釀造生活的蜜”。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中,忘我勞動,無私奉獻,給人們帶來“極好的東西”。這里作者采用點睛之筆,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作者在結尾處寫自己在夢中變成了一只“小蜜蜂”,這樣就表現了作者向小蜜蜂學習,向勞動人民學習,為社會,為他人辛勤、忘我地工作的強烈愿望,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為何以為題
文章題目是,而全文主要是寫蜜蜂,寫作者對蜜蜂的思想感情的變化。那么,為什么課題不用“蜜蜂”而用呢?從文章內容來看,作者對蜜蜂產生好感,想去看看蜜蜂的觸發點,是因為他吃了清新香甜的;另外,蜜蜂經過辛勤勞動奉獻給人們的是;再有體現出蜜蜂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這種精神的物質還是。是促使“我”轉變對蜜蜂的認識和感情的關鍵,更是引起聯想、激發詩情的觸點。以為題,使文章寓意更為鮮明,個性更為突出。
抓住重點教學與練習處理方法
教師應扣住學習重點,引導學生理出本文的線索,了解本文運用聯想、借物喻人、借物抒情的特點,推敲詞語的搭配,揣摩詞語運用的準確性。課后練習的大部分,特別是有關全文和重點文句的練習,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逐步完成,其余可留作課外作業 。“課文評點”是供教師參考的,不必一一講到。
作者感情基調的社會內容
關于文章的主題。文章的主要篇幅是寫蜜蜂,但有趣的是文章的展開和歸結都落在“我”的感受上。“我”對蜜蜂的情感變化:“厭蜂——看蜂——贊蜂——變蜂”構成全文的情感線索。因而文章全篇突出強調的本不是蜜蜂(勞動人民)的精神,而是“我”在其精神的感召下思想感情所發生的本質變化,這一情感變化才是文章敘寫的側重點。因而,描述“我”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變化或思想轉變才是的真正主題。
作為一個親身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的文藝工作者,一個有心為人民創作的革命作家,楊朔較早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思想上與勞動人民的差距。早在1949年,他就坦率地寫下《我的改造》。他說,影響接近群眾的“真正要害卻在于我的思想”。自以為“搞文藝不同凡響”,對工農群眾“心里多少有點自大”。在1953年一篇談創作心境的文章中,他說得更明白:“愛是不能裝假的。我有過這方面的痛苦,起初,我也到工農兵當中去,想寫他們,可是我并不喜歡他們,我去了,搜集搜集故事,掉頭而去,對他們漠不關心。但在生活里,在斗爭里,我見到他們精神的高貴,行動的可敬,我的思想感情在黨的教育下也慢慢得到改造,于是我自自然然地愛上他們了。”可見,楊朔在創作之前對勞動人民的認識確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即感情上由不融洽到融洽的轉變過程。
因此,反映在作品中我們就不能說“厭蜂”僅只是藝術手法上的欲揚先抑,更不能說“變蜂”是一筆帶過的做作之筆,應該說全文的主題正是靠它們來體現的。
我們還可以說,散文的感情基調不僅屬于楊朔個人,更屬于產生它的時代,它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內容。
新中國成立頭十年,由于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全面系統的貫徹,加之當時文藝界主要領導人如郭沫若、茅盾等的提倡,深入工農、深入生活、轉變思想成為中國文壇的主旋律,許多作家到工廠到農村長期落戶。這個時代是知識分子與工農兵合為一體的時代,楊朔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對與工農相結合中的感情變化做出真實的記錄正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自己也說:“我從思索中得來的東西,往往就是我將來寫作的主題。”楊朔這種拿“主題做條主線”的創作方法恰好證明了中“我”的“厭蜂——看蜂 ——贊蜂——變蜂”的感情變化過程正是“與主題有關的生活”,是主題之所在。到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歸納的主題:作者通過“我”對蜜蜂前后迥異的感情變化的敘寫,描畫了“我”作為一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在與勞動人民相結合過程中思想轉變的心靈軌跡,表達出一代知識分子渴望與勞動人民化為一體的情懷。“我”的思想歷程是一代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縮影。
第 1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