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必躬親》綜合能力測試題
(二)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側階。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惫唬骸吧!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1)雨雪三日( ) (2)雨雪三日而不霽( )(3)晏子入見,立有間( ) (4)逸而知人之勞( )(5)公披狐白之裘( ) (6)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 )2.下列句子與“雨雪三日而不霽”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b.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c.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d.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景公覺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事中,景公的笑帶有怎樣的意味?正確的一項是( )a.欣賞晏子的幽默言談。b.尷尬地發現自己的失言。c.對自己不知黎民之苦覺得愧疚。d.對自己身強體健頗為自豪。5.這段文字中晏子勸諫君王的方式是( )a.犯顏直諫,言君王當與民同饑寒。b.慷慨陳詞,分析治國成敗的關鍵。c.再三反問,令君王自悟其過失。d.相機啟發,并以仁君來期勉君王。6.讀了本文后,你認為景公是一個怎樣的君王?(僅就上文內容作簡單的評價)【參考答案】一、zhū xiàng duó gōng zī xún yì pián zhī xián páo二、(1)泥古不化(2)鞠躬盡瘁(3)好逸惡勞(4)見利忘義三、(1)拘泥(2)追究到底(3)河流的形勢(4)因此(5)固執,堅持某種主張(6)代詞,這樣(7)迎著,頂著(8)成功,辦成四、c五、(一)1.海瑞 明朝 吳晗《海瑞罷官》2.(1)不觀察、測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實情況,不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它的情況。(2)所以一定要親自登山涉水,不畏辛勞,深入實際。(3)親自發放錢糧,不克扣一毫一厘,隨行的人員也不曾強行搜刮一分一厘。3.必如是而后事可舉也。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芭e”是因為海瑞能深入實際不畏艱辛,清廉治水!安慌e”是因為好逸惡勞,貪財求利,不聽取正確的意見。4.治水必躬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實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5.c(二)1.(1)下(2)放晴(3)一會兒(4)安閑(5)獸皮大衣(6)給予2.a 3.“披狐白之裘”,非天不寒,而是保暖好。景公只從自身的感覺出發看問題。4.c 5.d 6.只顧自己享受生活,不體恤天下百姓,很糊涂;啟而能發,及時省悟,知錯能改,不算昏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