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與最樂》同步練習
1.按已給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筆下,貧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請從最后一段中找出與“快樂之權,操之在己”內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認為,文章最后所說的“卸卻”責任與“解除”責任有何不同?
(1)“卸卻”責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內)
(2)“解除”責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內)
4.用精練的語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論點。(10字以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讀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認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對“責任”是怎樣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伯樂相馬”的典故,在我國已流傳兩千余年。從春秋秦穆公時至今,無論社會如何變遷,但人們在選拔人才時,總不忘用“伯樂相馬”作比喻,而對“相馬”的弊病卻很少觸及。其實,就選拔人才而論,“相馬”遠不及“賽馬”來得客觀、公正、直接。
不可否認,“伯樂相馬”,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才乃至推動社會發展曾起到積極作用。但仔細考究,它在理論和實踐上對人們的誤導,又是顯而易見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有名言:“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實,韓愈只說對了后一句,前一句卻說錯了。按照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千里馬”先于“伯樂”而存在,絕不是因“伯樂”發現后才有的。
再說,“相馬”能否選出真正的人才值得懷疑。眾所周知,在以往的舊體制下,凡自稱或被人們頌為“伯樂”的,都是有名望或握有實權的人物,平頭百姓是沒這份權力的。問題也就出在這里。假若“相馬”的權力交給人品高尚的“伯樂”,真正的人才會脫穎而出,這的確是福。但這權力如落入品行低劣的“伯樂”之手,那將是禍。任人惟親、惟近,以權謀私、結黨營私等,正是品行低劣的“伯樂”們的拿手戲。他們往往以個人好惡作為衡量人才的尺度。那些品行不端、才識平庸又想出人頭地的被“相者”,則不擇手段,投其所好,竭盡拍馬溜須之能事,最終博得“伯樂一顧”,頓時身價倍增,躋身于“千里馬”之列。而那些只知憑真本事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行事的人,不屑于對上層或權威人物獻媚,如落于品行低劣的“伯樂”手中,即便有本領恐怕也難有出頭之日。
接下來說“賽馬”。我國已進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用人體制正在發生變化,“賽馬”正得其時。只有引入“賽”的機制,才能發現真正的“千里馬”而重用之。在賽的機制下,把所有的“馬兒”放在同一起跑線上,給予相同的負荷量,讓他們各展其才。這時,真正的“千里馬”就會飛奔千里路程,而那些平庸的“馬”,即便拼了命也很難趕上“千里馬”。在萬馬奔騰之際,“千里馬”與平庸的“馬”優劣分明。對“千里馬”應予重用,讓其領時代之風騷。對那些平庸的“馬”,也應找個適當的角色,讓其干該干的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