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生借書說》教案1
教學目標:
1.教育學生珍惜現在優越的學習環境,專心學習。
2.學習課文構思嚴密,對比鮮明的寫作特點。
3.了解一些雙音詞的古今異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了解課文的內容結構,分析第一部分。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書海茫茫,讀書要借書,這是常有的事。當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書時,你在激動興奮之后,便會埋頭攻讀,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對自己已有的書,雖然也是需要學習的,卻缺乏那種興奮感和迫切閱讀的激情。在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體會,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黃生借書說》就議論了這個問題,看看課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認識是否一致?
2.解題:
學生閱讀課文注釋①,教師作如下補充:
①課文標題中的“說”,是古文體中的一種,這種體裁的文章往往就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觀點是“發人之所未發”的,一般以議論為主,也兼有記敘和抒情的成分。在寫法上講究波瀾起伏,使人感到變化莫測。篇幅一般不長,要做到言簡意賅。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策士們的游說,到唐代便擴大成為一種通用的文體。我們以前學習過的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都屬這類文章。
②課文作者袁枚還有號簡齋,他生活在號稱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中過進士,做過江寧等地的知縣。33歲辭官,定居南京,在小倉山筑園林,因是金陵織造園林舊址,故改其名“隨園”,又因此自號“隨園老人”,晚年還自號“倉山居士”,過著論文賦詩的悠閑生活。他一生喜愛山水田園,思想比較自由解放,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創性靈說,反對模仿古詩文的格調。認為“凡作詩文者,寧可為野馬,不可如疲驢。”
③黃生名允修,貧而好讀書,袁枚很器重他,也很樂意幫助他。除了借書給他之外,還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費。《贈黃生序》中說:“又虞其家之貧,有以累其能也,為羞其晨昏,而以書庫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對黃生的學業也深有影響,黃生原想致力考證,袁枚不贊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學詩文。
④古代書籍刻印不易,印數不多,得到書比現在難得多,要想博覽就得靠借,但舊時沒有公共圖書館,只得向私人藏書者借。由于有書的人不多,得書又不易,加上私有觀念重,自然不愿借出。還由于當時書借出后損壞甚至丟失的情況也不少,舊時就流傳著“借書一癡”,“還書一癡”的俗語,所以書就更難借了。正因為如此,借來的書就更能激發人們勤奮閱讀。
3.教師范讀課文,注意下邊加點字的讀音:
強(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4.學生參閱課文注釋默讀課文。要求:
①進一步給生字和容易讀錯的字正音,初步了解文句意思。
②概括各段大意,注意課文中引號用法,說說課文是按什么思路組織內容的?
課文共5段,第一段以黃生借書說起,由于黃生來借書,引起作者對黃生有關借書讀書的一番議論。這句話統領了下邊第2、第3段的內容。第二段開始的引號,直到第三段結束才引號回頭,表明這兩段話都是專對黃生說的。
第2段先提出“書非借不能讀也”的觀點,接著舉例說明那些有書的人大都是不讀書的。第3段敘述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幼時借書之難,一旦借到書,看過就記在心里;做官后有了書就讓書束之高閣不讀了。第4段向黃生提出一定要專心讀書,一定要很快還書的希望。第5段一句話是照應開頭“授以書而告之”的,并進一步對黃生表示了殷切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