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一單元課內閱讀訓練
八年級上第一單元課內閱讀訓練(一)
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a)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并(b)江陰要塞,(c)長江。我軍前鋒,業已(d)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
1.a、b、c、d處應填入的詞語依次是( )、( )、( )、( )。
2.東面防線”指的是哪一段防線?“同日同時”指的是哪一時間?
“東面防線”指的是“南京江陰防線” 21日下午五時
3.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含義是什么?
我軍所向披靡的氣勢,并且也透露出喜悅之情
4. 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與哪句相照應?
“抵抗較為頑強”
5.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我東路軍渡江戰役取得了勝利
6.文中說“至發電時止”,從新聞的角度考慮,這句話的作用是
明確具體地交代時間,體現新聞的真實性、及時性特點
7.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中“不料”一詞怎樣理解?嘲諷湯恩伯過高估計東面防線的鞏固性,過低估計人民解放軍的戰斗力。
(二)
在人民解放軍偉大的勝利攻勢下……己全部為我解放。
1.這則消息最核心的內容應是( c )
a.河南全境已大部為我解放 b.南陽守敵王凌云棄城南逃
c.中原我軍占領南陽 d.我軍攻勢迅猛,蔣匪全局敗壞
2.本段表達方式的主要持點是( b )
a.采用倒敘 b.在記敘中穿插說明
c.以說明為主,記敘為輔 d.順敘、倒敘、插敘全都用上
3.用橫線畫出說明的文字。這段說明文字主要介紹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南陽為古苑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于此城發生爭奪戰。后漢光武帝劉秀,曾于此地起兵,發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爭,創立了后漢王朝。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 介紹背景,說明南陽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突出解放南陽的重要意義。
[綜合收斂]老頭子向他們看了一眼,……正在迎風飄撒。
1.用一句話概括上文的故事情節。
老頭子機智地懲罰了鬼子,替女孩子報了仇。
2.“張皇失措”的本義是什么?這里為什么寫老頭子張皇失措?
“慌慌張張,不知怎么辦才好”。這里是老頭子為了誘惑敵人上當故意裝害怕的樣子,表現出老頭子的機智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樁子有什么用意?
為后面寫水下藏有鉤子埋下伏筆。
4.這幾段文字寫老頭子主要運用什么描寫方法?突出了老頭子的什么性格?
動作、神態描寫突出了老頭子機智勇敢的性格。
5.“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中加點詞“找”用得妙,為什么?
用“找”寫出了老頭子設計陷阱 的巧妙,也寫出敵人的膽怯和愚蠢
6.寫老頭子敲打鬼子時,為什么又寫“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這里的景物描寫意在表明美麗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來犯,必然沒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