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教學設計9
寫托爾斯泰眼睛的威力揭示他觀察社會、人生、時代的廣闊和深細,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廣度。
文章的結尾語段則贊美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3、學生精讀全文,充分想象,揣摩文章的豐富內涵。
四、聯系背景材料,深層感悟思想內涵
1、教師指名誦讀課文6~9語段,請學生仔細揣摩下列描寫托爾斯泰眼睛語句的含意:
(多媒體顯示)
⑴ 托爾斯泰這對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⑵ ……這對珠寶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間的物質吸進去,然后向我們這個時代放射出精確無誤的頻波。
⑶ 當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轉而對準它們的主人時是十分可怕的,因為鋒刃無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窩。
學生研討后積極發言,教師明確:
⑴ 作者引用高爾基的這句話,從修辭手法上看是夸張,但它恰恰很好地道出了托爾斯泰那種能把萬事萬物盡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觀察力。事實上,托爾斯泰是和巴爾托克、莎士比亞比肩的偉大文學家,他的作品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文中有句話可以為此作出注釋:“再小的事物借助這副透鏡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對眼睛連最微不足道的細節都不放過,同樣還能全面揭示廣袤無垠的宇宙。”
⑵ 這句話寫出了作為思想家、藝術家的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既來自于對社會生活、人間世態的觀察、研究,同時又用他的藝術巨筆把它們準確地表現出來,展示了時代的本質和要求。
⑶ 這句話寫出了托爾斯泰作為“清醒的現實主義”作家,對現實的批判是極其深刻而準確的。作為19世紀俄羅斯現實主義頂峰的代表,托爾斯泰的筆鋒幾乎指向社會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對沙皇的專制、法律的虛偽、貴族的腐朽、農民貧困的原因無不給予深刻的揭示,這在他晚年的長篇巨著《復活》里表現得尤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圖將他監禁或流放,但懾于他的聲望和社會輿論而中止。
2、合作研討:
⑴ 如何理解“直到年紀大了以后胡子才變成白色,因而顯出幾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臉上籠罩的厚厚一層陰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這塊悲涼之地解凍”這段話的含意?
⑵ 課文一方面說托爾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個世界及其知識財富”,可見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說他得不到“屬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這是否矛盾?你怎樣理解作者所說的“幸福”的含義?聯系托爾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變化),與同學一起討論:托爾斯泰究竟幸福還是不幸?
⑶ 作者在課文前半部分極力描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聯系全文看,讀者仍能感到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處。這是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提示:
⑴ 托爾斯泰到晚年實現了他世界觀的轉變,堅決站到農民的立場上來,對富裕而有教養的階級的生活及其基礎──土地私有制表示強烈的否定,對國家和教會進行猛烈的抨擊。然而,他反對暴力革命,宣揚基督教的博愛和自我修身,要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道路。關于晚年的托爾斯泰肖像,他的同時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過描述,“他以接近數學般的正確性在走完生命的歷程時,性格變得非常柔和,感情變得十分純潔,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這種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尋常的,不僅可望,而且‘可即’。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質構成的,富有光華的白發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