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教學設計9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后又創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19世紀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后》(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2、托爾斯泰的影響((法)馬丁·杜·伽爾):
開始讀托爾斯泰的作品這當然是我少年時期的大事之一,它對我整個作家生涯產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響。我對于作為文學作品形式之一的小說,其中包括人物繁多、情節復雜的長篇巨著的絕對信賴是在我讀了《戰爭與和平》之后形成的。后來我又總是懷著贊嘆、興奮而又驚異的心情多次重讀了這部著作。
我認為,對未來的小說家來說,托爾斯泰是最好的導師。托爾斯泰的影響你自己可能體會得到,也可能體會不到,但只要托爾斯泰對一個作家產生了影響,他只可能是好的影響。他決無絲毫強加于人之處,十分自然、極其樸素,我甚至想說,表現手法很普通,這些是文壇上的每一個新手都能接受的。他沒有人們可以隨便仿效的專有“技術”,他的作品中的人物一般都與我們在生活中見到的人們很相像,但在任何一個人物身上,他都能找到內心世界中最本質的東西,而這些,如果沒有托爾斯泰的幫助,則是我們所看不到的。托爾斯泰的洞察力是極其驚人的,同他這種洞察力相比,我們的眼光顯得那么狹小、膚淺,有局限性而又程式化。于是,托爾斯泰無比精湛的寫作技巧就開始產生影響。當你已經深入到他所創造的世界中,注視他怎樣觀察人的本質的最深處,當你跟隨他頑強地探索每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永無止境地尋找那能夠驟然揭示整個人物心靈的、不易被人們察覺的狀態時,就連我們的目光也變得更加犀利,觀察力也變得敏銳起來。我們就這樣逐漸學習著洞察別人心靈深處的秘密。對于一個年輕的小說家來說,還有什么比這更有益處呢?托爾斯泰不能教會他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寫作,但是,對于多少有點觀察才能的學生,托爾斯泰就能教會他向心靈深處去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