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案
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了解“山市”這種奇怪現象;積累一些文言詞語。2、能力目標:能用自己的話描述“山市”發生時的現象,并能篩選搜集到的信息對這一現象作出科學解釋;在反復誦讀中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能遷移運用積累的文言詞語。 3、情感目標:感受“山市”的神奇、壯麗。培養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和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能用自己的話描述“山市”發生時的現象;在反復誦讀中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能遷移運用積累的文言詞語。三、教法介紹1、誦讀法。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啟迪。2、以字詞疏通和內容理解為重點,之后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3、大處著手,在把握全文的主要內容、結構層次的基礎上,再落實具體字詞的意思,最后探究科學原理。四、教學過程1、課前準備準備錄音磁帶;搜集蒲松齡和《聊齋志異》的相關資料;搜集有關海市蜃樓的形成原因。布置預習。2、課時安排共1課時3、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對策準備活動 準備課文的錄音磁帶;準備作者、作品的相關資料預習課文 1、 熟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大致了解課文內容;2、 利用網絡或圖書館了解蒲松齡和他的《聊齋志異》,了解海市蜃樓形成的原因。目標提示 能通過自主學習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利用網絡等手段搜集資料的習慣。激疑導入 同學們去過著名的“海天佛國”普陀山嗎?老師曾經聽人說,如果你是個虔誠信佛的人,你就可以在“觀音洞”里看到神奇的“佛光”。大家相信這個說法嗎?追問:可是,老師有一次去那里,還真的親眼看到了“佛光”!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今天,我們要和蒲松齡一起去聽別人講一個“山市”的故事……進入情境 針對老師的問題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議論紛紛,也有個別同學想到這是一種“海市蜃樓”的現象。 目標提示 從佛教圣地普陀山的神奇“佛光” 激疑導入,激起學習興趣。 聽讀感知 聽課文錄音,思考問題:1、“山市”景象是誰看到的?2、“山市”剛開始是怎樣的?后來又有什么變化?最后怎樣了?(前兩問回答后再追問第三問)3、這些現象是依次出現的嗎?何以見得?圈畫、交流 邊聽老師讀課文邊在書上圈畫。交流歸納:1、孫禹年與同人。2、孤塔——宮殿——城郭——危樓——消失3、是的。從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可以看出來。方法提示 抓關鍵語句回答重點研讀 1、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描寫“山市”的主要部分,找出描寫孤塔、宮殿、城郭、危樓的句子,說說它們各自的特點?小組內互相交流,然后以孫禹年的身份向“蒲松齡”(全班同學)講述所看到的“山市”的全過程。自由表達 自由朗讀。自主學習,疏通重點句子。小組內交流補充后推選一位同學講。 班內同學互評,可以補充方法提示 利用課文下面的注釋和詞語手冊等工具書,用自己的話來說。 故事內容可以有所擴充,不必拘泥于原文,但也不能違背原文大意。深入探究 為什么寫完了“山市”最后還要寫“鬼市”?你能不能用所學到的或看到過的科學知識解釋一下這種現象?整理匯報 自由發表自己的感悟。 利用自己搜集的資料向大家作出科學解釋。方法提示 用科學的眼光看問題。 注意信息的篩選。寫作特點 1、引導學生總結本文在寫作中的突出特點。2、了解作者蒲松齡和作品。歸納總結 齊讀、感受,歸納本文突出的寫作特點。 問題提示 可從結構、語言等角度入手去分析。作業布置(選做一題) 1、給蒲松齡解釋“山市”的成因。2、告訴蒲松齡一個希奇古怪的故事,寫一則《聊齋新編。》 方法提示 用現代人的語言說,注意表達的準確性和形象性。 五、設計要旨 課文用精練而又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神秘的“山市”從形成到消失的全過程。這個內容是學生很感興趣的,所以雖然有些難懂的古代詞語,但是只要能充分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讀懂課文內容是不會有問題的。從全文結構看,“山市”的整個過程條理清晰 教學目標:1、 理解文意,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
2、 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景色。
3、 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養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重點:
反復朗誦,積累文言詞語。
難點: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養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幾幅海市蜃樓的圖片)
提問:你見過這樣的景象嗎?
你知道它是什么嗎?
(學生自由發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帶或沙漠地區,往常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事物的影象,古人無法解釋,誤認為是大蛤蜊吐氣形成的,因此就稱為“海市”或“海市蜃樓”。這種現象有時人們在山區也可以看到,人們就稱之為“山市”。
(出示課題)
二、介紹作者、作品:(注釋)
投影補充:
《聊齋志異》是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說為主,此外還有散寫特記、隨筆寓言等等,主要寫狐鬼怪異的故事,也收錄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導朗讀:
1、 小聲自讀,畫出讀不準的字,同桌交流解決。
2、 注意以下字的讀音。(投影)
奐山 青冥 飛甍 高垣 睥睨 連亙 霄漢 逾時 倏忽
3、 齊讀課文一遍。
四、理解課文:
1、 指名學生朗讀。
其他同學邊聽邊畫下不能解決的句子。
2、 四人小組交流疑難句子,合作解決。
(未能解決的全班交流)
3、 思考:
山市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畫出表時間的詞語)
明確:三個階段:(投影明確)
1) 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
2) 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
3) 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
4、 請學生依照這個過程,展開合理的聯想和想象,以圖畫或語言描寫的方式展示你腦海中“山市”的景象。
(選取幾個,實物投影)
5、 再次朗讀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開頭,我們提到了“海市蜃樓”,這種奇觀古人是無法解釋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氣而成的想象。可我們現代人已經懂得了它的科學道理,你知道嗎?
(學生發言)
(投影補充關于“海市蜃樓”的小知識)
2、你能根據這個知識來推測“山市”形成的原因嗎?
(四人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 齊讀課文一遍。
六、布置作業
1、 課后朗讀課文
2、 課外查閱資料,對“山市”這一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有關資料:
海市蜃樓是如何形成的?
在沙漠中,迷路的人缺水缺糧,忽然看見了綠洲,但走近了卻發現原來只是海市蜃樓的幻像,空歡喜一場,這就是海市蜃樓,是大自然跟我們玩的魔法。它的成因是光線在空氣中被折射,再加上全內反射的結果。
如果要明白海市蜃樓的成因,首先要明白為甚么光線在空氣中會被折射。原來,不同溫度的空氣有不同的折射率,就好像許多不同的介質一樣。*近地面的空氣較熱,折射率較低。我們可以把空氣想像為許多層的介質,而每一層的折射率都不同,越接近地面,折射率越低。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知道甚么是全內反射。如果光線微微傾斜地從玻璃射進空氣,一部分的光線會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就會被折射,從玻璃中走出來。由于玻璃的折射率較空氣高,所以折射角總是大于入射角 。當入射角越來越大,被折射的光線便會越來貼近空氣與玻璃的界面,直至入射角大于臨界角度,光線便只會被反射,而不會折射出去。這個現像叫做全內反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