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案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四十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斷有所修改和增補,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結晶,也是他的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
《聊齋志異》中雖有部分作品出自作者的親身見聞,如《地震》、《跳神》等,也還有承襲過去題材而加以創造性發展的,如《續黃梁》本于《枕中記》,《蓮花公主》本于《南柯太守傳》等,但絕大多數則是記述當時民間和下層文士中間的故事傳說。這在《聊齋自志》中說得很清楚:“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伙。”鄒濤《三借廬筆談》載,作者作此書時,常設茶煙于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這傳說雖未必完全可信,但可見它的題材來源的廣泛。《聊齋志異》的創作態度也是嚴肅的。《聊齋自志》說:“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說明《聊齋志異》是作者有所寄托的,而不是“妄言妄聽,記而存之”(袁枚《新齊諧序》)的作品。他之所以采用鬼狐故事,是因為它便于避免清初嚴酷的文網和自由地表現生活理想。因此,其中不少篇章雖取材于民間傳說,卻表現了作者的理想和愛憎,有明確的主題和鮮明的傾向。
《聊齋志異》現存的版本主要有:手稿本,僅存上半部;乾隆十六年(1752)鑄雪齋抄本;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刻本,即一般通行本的底本。一九六二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會校會注會評本采錄最為完備,共收作品四百九十一篇。這將近五百篇作品,體裁并不一致。一部分篇幅短小,記述簡要,還是筆記小說的體制。小部分描寫作者親身見聞的作品,則具有素描、特寫的性質。大部分作品則是具有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的短篇小說,是我國文言小說中的珍品,也是《聊齋志異》思想藝術成就最高的部分。
第二節:聊齋志異的思想的內容
《聊齋志異》中的優秀作品,反映了廣闊的現實生活,提出許多重要的社會問題,表現了作者鮮明的態度。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如《嬰寧》、《蓮香》、《香玉》都在沒有戀愛自由的當時寫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愛的故事。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顧封建禮教的約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膽地追求心愛的人,并都獲得了幸福的結局。如《香玉》中的黃生在勞山下清宮中愛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為他人移去,他日日臨穴哭吊,終于感動花神使香玉復生宮中。《蓮香》中的女鬼李氏熱愛桑生,使桑生害了重病,當她不得不忍痛分手之后,卻“憤不歸墓,隨風漾泊”,終于游至張家,借尸還魂,和桑生結成了美滿姻緣。在《小謝》中,作者更寫出男女雙方經過一段自由接觸逐步發展了愛情的故事。女鬼秋容、小謝和陶生開始只是師友相處。后來陶生因事入獄,秋容、小謝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搶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他們在與黑暗勢力的斗爭中彼此互助,發展了愛情,才結為夫婦。這在男女被絕對禁止社交的封建社會中,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