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時傳祥》──重訪精神高原
這篇文章在語言上并不太講求修辭,但它依然有著動人的力量。這種藝術感染力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的。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時代精神,在創作過程中采用含而不露的表達方式,例如寫到采訪時傳祥的老伴,家里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但老人激動中的黯然并不是因為清苦的家境,也不是因為大家忘記了時傳祥,那一句“你寫勞模還有人看嗎”的疑問,分明是一位老人對社會現狀的擔憂,而記者的默然,則讓讀者陷入沉思中。還有一處,作者寫道,“在后來的采訪中,大凡了解些時傳祥的,談話多是這么‘轉折’……”也讓我們感到困惑:難道我們的社會真的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了嗎?
另外,藝術細節的選擇及運用也與現實很好地結合。在列舉了北京環衛系統連年招不滿工人的數字之后,是環衛局干部顫抖的述說,“僅1994年,我們環衛工人被打事件就多達78起……今天,人怎么這樣?!”枯燥的數字之后,是鮮活的生存狀態。作者還原了時傳祥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也展現了我們現如今生活中與時傳祥相聯系的一些典型事件,因為真實,兩個時代之間的張力也得到了表現,這篇文章也令我們想到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句話,“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甭想去超過它。”
二、問題探究
1作者為什么要尋找時傳祥?又為什么把他稱為“精神高原”?
作者“尋找時傳祥”,其實是在尋找時傳祥精神,也就是文章最后所說的時傳祥所具有的“正直、敬業”的精神。是因為一段歷史正漸漸逝去,時傳祥精神也在被人淡忘。現代都市已經不再需要掏糞工,但是只要存在社會分工,總會有苦、累、臟的工作,因此,時傳祥“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時傳祥精神不僅是不怕苦、累、臟,更在于他的認真、敬業,無論是做工人、官員,還是做商人、學者,時傳祥的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
2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某幼兒園老師指著一名環衛工人的孩子教育其他小朋友說:“你們若不聽話,將來也得像他父母一樣去掃大街、掏廁所!”如今這個時代,有這樣的想法是非常普遍的,如何又能讓人重新喚回時傳祥的精神呢?
要注意到文章中時傳祥對感激與信任,“就沖他能看得起俺這個掏大糞的,俺就到死也不信他是個壞人”。這實際上是文章涉及的又一個問題,何謂“看得起”,它是與人的價值聯系在一起的。在舊社會,城里人的居家生活雖然離不開掏糞工,卻又非常瞧不起這一職業。尤其是有錢人,常常把這些掏糞工蔑稱為“屎殼郎”。時傳祥解放前就常受到社會的白眼,新中國成立后,所有的人都是勞動者,大家都是平等的,時傳祥憑借他的勞動得到尊重,他的工作得到了肯定,掏糞不再像以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更是實現自身價值的手段。如今的社會分工依然多元化,人們會因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處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但做為一個人,他們是平等的,他們同樣擁有尊嚴。不能因為地位的懸殊而瞧不起他人,如果所有的人都持有這位幼兒園老師的觀點,那么我們只會生存在一個堅冰的世界中,擁有地位以及利益關系生成的情感,內心卻未必快樂。因此最重要的是我們心里有平等的意識。
關于練習
一、課文語言樸實,卻在不經意之中給你以震撼,請找出課文中包含“機鋒”的話,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