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時傳祥》──重訪精神高原
設題意圖:本題旨在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體會這種平實語言中的思想鋒芒。
參考答案:
參見“課文研討”相關內容。
二、作者為什么要“尋找時傳祥”?時傳祥精神在當代社會是不是還有意義?請你搜集有關資料,與同學討論一下。
設題意圖:“尋找時傳祥”貫穿文章始終,作者甚至把時傳祥稱為“精神高原”。本題旨在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文章的主題。并拓展開去,討論時傳祥的時代意義。
參考答案:
作者“尋找時傳祥”,是因為一段歷史正漸漸逝去,時傳祥精神也在被人淡忘。現代都市已經不再需要掏糞工,但是只要存在社會分工,總會有苦、累、臟的工作,因此,時傳祥“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時傳祥精神不僅是不怕苦、累、臟,更在于他的認真、敬業,無論是做工人、官員,還是做商人、學者,時傳祥的精神永遠都不會過時。
教學建議
一、時傳祥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著名勞模,學生可能不了解他的情況,可以通過互聯網、報紙查找時傳祥的資料,了解時傳祥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能讓學生獲得更深的感受。
二、本文語言平實,但能給人深深的震撼。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寫法,以及其中蘊含的思想鋒芒。
三、時傳祥是正直、敬業的典范,在我們這個浮躁的時代,這樣的精神正在逐漸喪失。可以讓學生聯系現實,體會尋找時傳祥的意義所在。同時檢討自己的行為,培養敬業、正直的品格。
有關資料
懷念時傳祥(馬祥林)
身背糞桶手推車,走街串巷掏廁所。
莫云衣裳沾污穢,卻道靈魂脫俗惡。
行業雖改光陰過,窮且益堅志不墮。
革命工作無貴*,留給后人細思索。
在共和國的英模錄上,銘刻著一個叫時傳祥的普通掏糞工人的名字。他以“寧肯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的精神,為首都干凈美麗做出過貢獻。曾握著他的手說:“你當清潔工是人民的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務員……”這在當年曾傳為佳話。
生平
時傳祥,1915年出生于山東省齊河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家鄉遭遇災荒,他14歲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當了掏糞工。那時的城市清理廁所主要*人工來做,因而產生了“掏糞工”這一行業。時傳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糞勺挖、用糞罐提、用糞桶背、用糞車運,清理城里的糞便。舊北京城的路非常難走,時傳祥每天推著送糞的破轱轆車,由六部口到廣安門,再到姚各莊、小井一帶。他來回二三十里, 常常是 “一步三歪, 步步打轉”。 無論刮風下雨, 嚴寒酷暑, 他都要每天往返4趟。 工錢則少得可憐, 一個月掙不到3塊銀元。 他們住的地方更是簡陋,13個伙伴跟一頭驢睡在一起,即使這樣的住所還時常呆不住。他們常常是吃在馬路上,睡在馬路上,頭枕半塊磚頭,一條破棉褲補了又補,穿了整整8年。
在舊中國,城里人的居家生活雖然離不開掏糞工,卻又非常瞧不起這一職業。尤其是有錢人,常常把這些掏糞工蔑稱為“屎殼郎”。掏糞工不僅受到社會的白眼,還要受行業內部一些惡勢力的壓榨和盤剝。時傳祥在這些糞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盡了壓迫與欺凌。有一次,他給京城的一個大律師家掏糞,干完之后想討口水喝,誰知那家的闊太太竟然藏起了水瓢,蓋嚴了水缸,讓女傭人拿喂貓的盆子給他盛了一點水。日偽統治時期,糞霸逼他去日本兵營掏糞。進門的時候,他因為雙手推著轱轆車,無法給站崗的日本兵摘帽敬禮,被日本兵用槍托和皮靴打得遍體鱗傷。日本投降之后,城里又住了美國兵,他們開著吉普車在街道上橫沖直撞,有一次竟故意撞翻了時傳祥的糞車,撞傷了他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