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復習·文言文·語文版八年級(下)第七單元課文梳理
課文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周圍的秀麗景色和變化多端的自然風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飲、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憂愁的復雜感情。
全文層次清晰,井然有序。先寫醉翁亭四周的環境(第1段),繼寫山間朝暮、四時的不同景色,游山之樂無窮(第2段),再寫百姓游玩、眾賓宴飲、太守醉倒的場面(第3段),最后寫宴散人歸,點明寫作主旨。其中寫醉翁亭四周的環境,是按由遠及近的順序寫的;寫山間朝暮的不同景色,是按從早到晚的順序寫的;寫四季的不同景色,是按春、夏、秋、冬的順序寫的;寫宴飲歡樂的場面,是按由外而內的順序寫的。
本文在寫法上的最大特點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寫景與抒情有機結合。如寫醉翁亭的環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著力表現醉翁亭周圍秀美的環境;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著力表現醉翁亭周圍清幽的環境;用“翼然臨于泉上”著力表現醉翁亭外觀的特點。而寫這些都是為后面借解釋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從而奠定全文寫景抒情基調服務的。寫醉翁亭四周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則是為了襯托“樂亦無窮”,借以表達縱情山水的意趣。寫滁州官吏與民同樂的圖景,則著力描繪滁州人民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描繪太守醉酒的形象,勾勒出一幅生動的風俗人情畫,從側面反映了滁州政治清明的景象,從而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社會理想和政治理想。
課文剖析
1.重點精講
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等推行“慶歷新政”失敗,相繼被貶職。歐陽修因上書為他們辯護,也被貶為滁州知州。這篇游記寫于歐陽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本文采取敘事說明的筆調,層次清晰,脈絡分明。先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將游玩觀賞之樂融化在宴飲之中。再寫山中景色及出游之樂,早晚不同,四季各異,樂亦無窮,余韻不絕。第3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引,“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在其中,只因樂在其中。最后一段寫日暮醉歸,有描寫,有敘事,更融入抒情和議論,托出全文主旨。
2.寫法精講
駢散結合,體現韻律美。
本文是一篇游記散文,大量運用了駢偶句,加強了韻律美。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這樣的駢偶句,作者控馭自如,出于自然,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感,給文章增添了華麗之美。全文21個“也”字,25個“而”字,靈活運用,讓文章有詩意又帶有散文的韻味。這樣整散結合,使文章既有詩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作者到底都在“樂”些什么呢?請仔細找一找,畫出有關的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樂”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山水之樂”,并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二是“宴酣之樂”,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喧嘩”,太守頹然其間;三是“樂人之樂”,故作文以敘其事。三樂歸一,都是“與民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