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八下16
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2、理清文章脈絡,感悟作者思想感情。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脈絡,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3、體味母親寬容、善良、溫順、剛氣的品格。
4、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母親為人處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學重點
1、感知文章內容,理清脈絡,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了解"母親"為人處事對作者的影響。
3、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母親為人處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查找有關胡適的資料,閱讀《胡適自傳》,拓展視野。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文縐縐(zhou1)綽號(chuo4)庶祖母(shu4)
吹笙(sheng3)摹畫(mo2)眼翳(yi4)
舔去(tian3)侮辱(wu3)
2.解釋下列詞語。
責罰:處罰。
管束:加以約束,使不越軌。
氣量:指才識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納不同意見的度量。
廣漠:廣大空曠。
寬。簩捜蒺埶。
質問:責問。
文縐縐: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面紅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臉上發紅的樣子。
仁慈:仁愛慈善。'
侮辱:使對方人格或名譽受到損害、蒙受恥辱。
教學內容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導入
孟郊有首《游子吟》我想大家都記得,我們一起來讀一遍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后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于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于萬一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著名學者胡適的一篇文章《我的母親》。
整體感知
1、板書課題。
2、簡單介紹作者、作品和背景。
胡適(1891.12.17——1962.2.24):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是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革命的積極倡導者。
1917年1月《文學改良當議》發表于《新青年》雜志。這是最早全面系統地提倡白話文的論文,在新文化運動初期產生重大影響
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新青年》編輯
1931年回北大任文學院長兼中文系主任
1932年5月創辦《獨立評論》。抗戰期間一直擔任駐美大使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
1958年回中國臺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3、讀課文思考:如果我們用一個詞來概括我們的感受我們會說這是一個的母親
1、嚴厲
對我的管教(教之嚴):
每天叫我早起,聆聽教誨,催我上學——諄諄教誨,嚴格督學
從不在別人面前罵我一句——保護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說了輕薄的話,受到重重責罰——責罰嚴厲,教我做人
2、溫和
作為后母當家之難(愛之慈):
除夕夜如何對待大哥的債主,不罵一句,面無怒色——善良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