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的船長
討論明確:是一種能感受、分擔別人痛苦的能力。
(5)你如何評價這篇演講詞?總結感悟
如:中心明確,條理清楚,逐層深入。演講針對性強。演講富有鼓動性。(感染性)語言具有親和力。(真切)
(6)文章層次:
整個發言的正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由對孩子成長的感慨引入話題。
第二部分(第2節~第12節),以三個問題層層深入地引導孩子們積極去感受這個世界和世界中的人們。
第三部分(第13節~第14節),引導孩子們從根本上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教育他們要養成公平、公正、正義的觀念。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回顧上節內容導入。
【新課探究】
一、結構分析
整個發言的正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由對孩子成長的感慨引入話題。
這一部分由十五年前孩子出生時的心情寫起,“激動而難忘”。面對此時“健康而有力”、“整整齊齊地、肩并肩地坐在這兒”的十五歲的孩子們,家長的心情更是復雜而激動。孩子們年輕的生命“互相交換著能量”,從這里開始話題,一步步導向發言的中心。
第二部分(第2節~第12節),以三個問題層層深入地引導孩子們積極去感受這個世界和世界中的人們。
這一部分是發言的主體。作者巧妙地提出幾個問題,逐步地引導孩子們思考,使這篇演講體現出環環相扣、逐層深入的結構。作者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讓孩子們掐一掐自己的胳膊或自己的臉,看疼不疼,得到孩子們肯定的回答后,作者說:“知道自己的疼痛,你們有著人類正常的感覺和感受。”接著,她提出第二個問題:“別人是不是也知道我們的疼痛呢?”她以孩子受傷,媽媽心疼的例子引導孩子們進一步意識到:“除了我們自己,別人也能感受到我們的疼痛。”作者隨之又提出了第三個問題:我們是不是也能感到別人的疼痛?她舉例:當媽媽切破手指時,孩子也感到心疼,于是,這個問題同樣也得到了孩子們肯定的回答。演講到此,作者看到時機已經成熟,就用抒情的語言做了一個小結:“我們就可以敞開自己的心扉,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沒有障礙地去感受這個世界和世界中的人們,于是,‘一身化作千萬身’,許許多多人的幸福和快樂便都印在我們的心中,許許多多人的不幸和痛苦便都看在我們眼里。”這一部分里,作者拋出了幾個由淺入深的問題,組織大家參與活動與思考,深深地吸引了在場的孩子和家長。他們認真地思考作者提出的問題,并做出積極的反應,使整個演講的場面熱烈而感人。
第三部分(第13節~第14節),引導孩子們從根本上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而教育他們要養成公平、公正、正義的觀念。
這一部分作者用設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們從根本上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類原本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不是孤獨的、孤立的,作為人類成員我們在生命的根部都是聯系在一起的。”正因為如此,“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就不應該對別人的弱點和不幸抱譏諷嘲笑的態度,不應該對別人暫時的失敗或某些缺陷持幸災樂禍的立場,因為你自己也同樣會有弱點、不幸、失敗或缺陷。你沒有任何理由對別人居高臨下、歧視或鄙視,沒有任何理由傷害或繼續傷害一個人。”于是,順理成章地得出演講的中心觀點:要養成公平、公正的觀念,將來還要發展自己的正義感,成為一個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的人。最后點題:你們要做自己的船長,把握自己生命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