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教學案
我們在建筑師的陪同下,從天安門廣場往西走,參觀人民大會堂。老遠就看見鑲嵌在正門頂上的國徽的閃閃金光。踏上一層樓高的花崗石大臺階,迎面是12根淺灰色的大理石柱。門柱有25米高,柱身要4個人才能合抱過來。柱距采用我國柱廊的傳統(tǒng)樣式,明間寬,緊鄰的兩個次間較窄,再往兩旁,各4個次間又較窄。這樣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師們吸收了中外古今門柱造型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出來的。
邁進金黃色大銅門,穿過寬闊的風門廳和衣帽亭,就到了大會堂建筑的樞紐部分——中央大廳。建筑師站在這里,指著四周向我們介紹了整個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萬人大禮堂;往北通宴會廳;向南穿過長長的廊道,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的辦公大樓。整個建筑就是由這三部分組成的。
1.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內(nèi)容。
2.第二段畫線句子的表達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哪些詞語表明了空間方位的轉(zhuǎn)移?
4.文章介紹了萬人大禮堂,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采用什么樣的說明順序?
學后感
八年級語文學案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有詳有略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故宮主要建筑的特征用途等,理解故宮在建筑設(shè)計上處處反映以封建帝
王為中心的特點。
3、 通過了解古代建筑,培養(yǎng)熱愛祖國的感情。
學習重、難點
教學目標1、2
學習過程
一、 復習
1、 默寫詞語
2、回憶上課內(nèi)容
二、研讀重點段落
1、思考: 在“前朝”中作者重點介紹了哪個大殿?這是為什么?
默讀5—8段寫太和殿部分,討論:
(1) 各段說明的重點是什么? 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點來介紹的?劃出表現(xiàn)
這些特點的主要詞語。
(2) 太和殿是故宮建筑的中心,從對太和殿的介紹中你能看出故宮建筑設(shè)
計的主要特色嗎?
(3)這部分采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2.在“內(nèi)廷”中作者重點介紹了哪個宮?這又是為什么?
文章對后三宮也作了一定的說明,對后三宮主要說明了它們的功用和
裝飾。默讀12—14段寫后三宮部分,回答:
(1)“后三宮”的圖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3、 比較全文為什么要以介紹太和殿為重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 小結(jié)
三.鞏固練習:課內(nèi)語段閱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檐斗拱、額枋、梁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臺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大殿正中是一個約兩米高的朱漆方臺,上面安放著金漆雕龍寶座,背后是雕龍屏。方臺兩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龍金柱,每根大柱上盤繞著矯健的金龍。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里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huán)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梁枋間彩畫絢麗,有雙龍戲珠、單龍翔舞,有行龍、升龍、降龍,多姿多彩,龍身周圍還襯托著流云火焰。
1.第一段中使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