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鄉愁(余光中)》教學設計
補充詩人的生平資料: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19歲)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1961年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讓學生展開想象,從四幅畫面中任選一個具體生動地描繪出來。
示例:“郵票”這個意象,就讓人忍不住聯想:一個在外讀書的小小少年,趴在書桌上,一筆一劃的給母親寫信,淚水和著思念不自覺地就滴濕了素色的信箋,信寫好了,鄭重的貼上郵票,塞進郵筒,也寄去了一個小小少年的全部思念,剩下的日子似乎更加漫長了:媽媽讀信時會是怎樣的表情?媽媽的回信何時到達?小小的郵票里,是深深地思念,是重重的離愁,是長長的距離。
小結:這就是余光中,窮其一生在體味鄉愁,而他的鄉愁又與常人有著不一樣的境界,難怪他被稱為“鄉愁詩人”。讓同學們伴著“思鄉曲”再次朗誦這首詩,盡情體會余光中那不一樣的鄉愁。
四、拓展閱讀,體會中國人的鄉土情結
中國人,天然有著深深的鄉土情結,家被視為生命的本源。古往今來,除了余光中的作品,還有許多抒發鄉愁的詩歌。在李白筆下,鄉愁是床前的明月光;在王維筆下,鄉愁是故鄉的一枝寒梅;在席慕容筆下,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讓同學們選擇一個意象寫一段文字,抒發一下對家的思念。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結語:闊別六十八年后,余光中終于回到了故鄉。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離開了家,才知道家的可愛;離開國的時候,才知道國的可貴,一個人必須當一回‘浪子’,回頭后才能真正明白這一切。”也許以后,為了追尋理想,你們也會離開故鄉,甚至遠渡重洋,到那時候,你一定會想起這首詩,會真正地理解“鄉愁”背后所承載的中國人關于“家”的文化情結。
五、作業
課下搜集余光中的作品,讀完后與同學們交流一
附:
余光中《鄉愁》教學設計說明
余光中的《鄉愁》以個人的經歷為線索,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抽象的情緒轉化為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戀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盼望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就詩歌的結構和語言而言,也能夠看到中國傳統詩歌的影子,值得一品。但由于學生缺乏背井離鄉的體驗,要理解詩中蘊含的深刻情感,卻不容易。
為此,要做好兩種準備:一是讓學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資料,閱讀他的詩歌作品;二是創設情境,反復朗讀,體驗詩人的鄉愁情結,了解詩歌的結構體式特點,體驗思家念國之情,并嘗試運用本課所學去藝術地表達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