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第五單元復習教案
三、從文中找出三個通假子并釋義。
1.食馬者(“食”通“飼”,喂)
2.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 表現)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
四.根據課文回答問題: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本文的“千里馬”、“伯樂”、“食馬者”各有喻指:
“千里馬”指 人才 ; “伯樂”指 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
“食馬者” 愚妄無知,平庸淺薄封建的統治者 。
2.第—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4.第二段說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5.文中哪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6.第三段主要內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無千里馬,而是不識馬。
7.第三段中通過哪些語言來體現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8.第三段中哪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這個結句,點明了中心。
9.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對埋沒人才的現狀作了揭露。
10.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有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11.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么樣的人? 伯樂即善于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即人才。
12.對對聯。 上聯:無才難做千里馬 下聯:有志可成萬里駒
13.分別概括123的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14.“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偫ú蛔R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5.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16.結合全文,談談成為“千里馬”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機會;要有識別人才,欣賞人才的伯樂。
17.清代龔自珍的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與本文所闡述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試加以說明。 兩種方法不一致,《馬說》中通過伯樂的發現人才;而龔自珍表現的人才選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徑,多層次,多方面選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