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第五單元復習教案
8.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十二、開放性試題
1.和作者當年的學習條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優越的地方?結合本文,說說現代中學生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2.作者在艱苦的環境下刻苦學習精神對你有什么啟發?結合自己實際談一下。
3.課外積累。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跡。
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 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梁。
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 晉朝,車胤(yìn)囊螢讀書。
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
(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跡中獲取勤奮學習,立志上進的動力。)
4.你從作者的讀書經歷中悟出了哪些學習秘訣?
我的感悟:學習要勤奮,求師應誠心,求學須不斷克服并戰勝困難。
5.你覺得“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態度可取嗎?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關系,老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長。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2)可取。我認為“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并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的尊重。因為只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質的學子。同時,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詩詞曲五首》練習
一、填表
項目
酬樂天……
赤壁
過零丁洋
水調歌頭
山坡羊
修辭
對偶、比喻、借代[名句]
借代[戟]
對偶[頷、頸聯]、比喻[頷聯、汗青]借代[干戈]
對偶[人有…月有…]、比喻[天上宮闕、人間]、反問[有問號的句子]
對偶[興……亡……]、比喻[第一句]
表達的感情
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通過追憶自己抗元的艱辛經歷,表現詩人憂國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
表達了詞人由心有所郁結,到心胸開闊的樂觀曠達情懷和對親人的良好祝愿。
表現了作者憂慮國計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二、詩句的理解:
1.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的開頭兩句"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是什么意思?表達了怎樣的心情?
2. 本文運用了典故,請把它找出來。并說說所表達的感情。
3.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本意和比喻義是什么?含有怎樣的哲理?
4. 如何理解"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5.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6.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月》 這首詞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7. 請寫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月》中作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
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是: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8.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乃寫景之句。“轉”、“低”是從人的視角看月,這使我們聯想起李白的《靜夜思》中的什么詩句,寫的是思鄉之人,抒的是思鄉之情。
9. 在蘇軾這首詞中"無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10.《山坡羊·潼關懷古》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怎樣理解這句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