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第五單元復習教案
18.古往今來,許多懷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筆調,抒寫出自己心中的憤慨并流傳為千古名句。請你寫出你熟悉的兩句,并標明作者和出處。如: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飛《滿江紅。詠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送東陽馬生序》
一、文學常識
1.作者 明朝著名文學家 宋濂
二、語音
三、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綺繡):同“披”。
2.與之論辨:辯論。辨,通辯
四、古今異義詞(見《河南中考》)
五、詞類活用(見《河南中考》)
六、一詞多義(見《河南中考》)
七、重點詞語解釋(結合課下注釋)
八、朗讀節奏
1.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2.卒/獲有所聞
3.手 指/ 不 可 屈 伸
4.蓋 余 之 勤 且 艱 若 此。
九、理解性默寫
1.為什么作者在眾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羨艷意”: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觀點的句子是: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十、重點語句翻譯
1. 俯身傾耳以請
*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表現尊敬而專心)請教。
2.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_
*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沒有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3.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家里窮,沒有辦法得到書,就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去借,親手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
4.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十一、課文內容理解
1.文章從幾個方面表現了作者的求學之苦和用心之專?
*幼年得書之難,借書抄錄,讀書的艱難;成年從師的艱難;求學生活條件的艱難表現作者求學之勤苦;求師艱難,畢恭畢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決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边@句話有何表達效果?
*用反襯的手法,寫老師的嚴厲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生動地表現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態度。突出了他求師的艱難。
3.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路途:遙遠艱難。衣著:破舊不能御寒。飲食:每日兩頓,毫無滋味。
4.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那些方面?有書可讀,有師可問,無奔走之勞,無凍餒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寫作手法是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對比,增強說服力,突出中心。
6.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系?
答:學習條件不好,仍然能學習好,像宋濂那樣;學習條件好,卻不一定序、學得好,像某些“太學生”那樣。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堅”專心致志,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7.本文揭示了怎樣的道理?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