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寬容》序
教學目標
1.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清文章思路,明確全文主旨。
2.引導學生鑒賞本文構思和表現(xiàn)手法上的特點。把文中蘊涵的哲理運用于學生身邊熟悉的真實例子,培養(yǎng)他們大膽質疑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培養(yǎng)學生對抽象內容的闡發(fā)能力和對含蓄內容的解釋能力。
2.把握并評價故事中蘊涵的哲理,并把它應用于學習、生活之中。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熟讀課文,查找房龍有關資料,掃除障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對“寬容”一詞是如何理解的?(學生各抒己見。)那么,大家說我們人與人之間需不需要寬容呢?的確,寬容是一門交際藝術,它潤滑了彼此的關系,消除了彼此的隔閡,掃清了彼此的顧忌,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寬容打開兩顆相對封閉的心靈,像一種明澈而柔軟的調和劑,使之相融相知。可以說,寬容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境界。懂得寬容的人生是美麗的。剛才我們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寬容,那么在整個人類思想發(fā)展的過程中需不需要寬容呢?美國作家房龍在他的《〈寬容〉序》一文中對此做了回答。
二、作者及作品簡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1882—1944),系荷裔美國作家和歷史學家,1882年生于荷蘭鹿特丹,19xx年赴美,在康奈爾大學完成學業(yè)。19xx年獲德國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后,曾在美國幾所大學任教,后任記者、編輯和播音員等。19xx年,出版第一部專著《荷蘭共和國衰亡史》。1921年,《人類的故事》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其著作主要是歷史和傳記,包括《人的解放》(即《寬容》)《文明的開端》《奇跡與人》《漫話圣經》《發(fā)明的故事》《人類的家園》及《倫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房龍的著作即被譯成中文出版,影響了當時整整一代年輕人。房龍的著作,其選題基本上圍繞人類生存發(fā)展的最本質的問題,其目的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zhí)挑戰(zhàn),普及知識與真理,使之成為人所皆知的常識,因而具有歷久不衰的魅力。在久違近半個世紀的今天,又被讀者重新發(fā)現(xiàn),引起強烈反響。
《寬容》初版于1925年。在這部著作中,房龍敘述人類思想發(fā)展的歷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張對異見的寬容,譴責反動勢力鎮(zhèn)壓新思想的罪惡行徑。為什么要對異見進行寬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
三、復述故事情節(jié),理清結構。
第一部分(1):寧靜的無知山谷,閉塞落后,愚昧守舊。
第二部分(2—3):漫游者要把人們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舊老人卻根據(jù)律法殺死了他。
第2小節(jié)寫一個敢于離開山谷的漫游者回來后即將受到審判。
第3小節(jié)寫漫游者向大家介紹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帶領大家前去。守舊老人以舊的律法煽動人們殺死了漫游者。
第三部分(4—8):在死亡的威脅下,人們把守舊老人推到一邊,沿著漫游者開辟的道路走進新的世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他們開始懷念先驅者。
第4小節(jié)寫無知山谷發(fā)生了特大干旱,饑聲遍野。
第5小節(jié)寫半數(shù)以上的人在饑寒中死去,律法還必須遵守。
第6小節(jié)寫在失望中人們爆發(fā)了叛亂,投奔陌生的世界。
第7小節(jié)寫人們沿著先驅者開辟的道路找到了綠色牧場,認識到了以前的錯誤。
第8小節(jié)寫人們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廈,立碑紀念先驅者。
第四部分(9):希望這樣的事將來不再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