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備課資料參考
《語文》八年級(下)備課參考
第一單元 人生經歷 奮斗與軌跡
一、單元學習要點
1.學會體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從而受到正確的人生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提高人文素養,建塑健全的人格。
2.拓展視野、聯系背景,力求進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將名人、偉人的間接經驗融入自己的人生體驗,加深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3.繼續加強敘事性作品的閱讀,了解文體特點,揣摩敘事語言,進一步培養語感,養成對語言文字進行品味的能力和習慣。
二、教學設想
1.文學批評家艾布拉姆斯(m•h•abrams)認為,人的心靈既是折射外界事物的“鏡”,又是本身發光而照徹外物的“燈”,因此他在《鏡與燈》中提出文學的四要素為作品、作家、世界、讀者,文學欣賞必須關注三組主要的對話關系:作品——作家,作家——世界,作品——讀者。
本單元作品主要特點有三:①豐富沉重的人生經驗;②深厚的文化積淀;③深廣的社會歷史背景。因此局限于詮釋性的文本解讀必然失之狹隘,也有違新課程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基本理念。本單元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進入艾氏所言的三組對話,從中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達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2.從七年級上到八年級上三冊語文課本中敘事性作品占了絕大部分,閱讀、寫作與口語交際等教學活動也以敘事為主,一般來說,學生應已具備一定的積累和認識。本單元作品各具異彩的表現手段提供了絕好的素材,可通過思維方式、敘事形式和語言方面的訓練,一方面使學生提高對不同風格敘事作品的閱讀能力,一方面也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比較、揣摩中形成形成自己的敘事風格。
三、教學建議
1.課文深厚的人文內涵決定了本單元閱讀教學的目標首先應定位于學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養成。必須對課文內容和思想進行整體把握,從“精神的人”這一層面去把握人物的人生軌跡,理解他們的人生追求。
2.要使學生接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養,還須以對文本為基點,把杰出人物的人生軌跡放到更大的歷史背景中去觀照,把個體的人生歷程放到人類生存的普遍意義上去審視。例如代表中國現代化之路兩個不同端點的魯迅與胡適,他們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與成長道路上的經歷和所接受的教育有著必然的聯系。初中語文的課堂上當然不必討論“胡適還是魯迅”這種當下學界熱門的命題,但從《藤野先生》和《我的母親》兩篇課文中找到影響作者人生軌跡的積極或消極因素則是題中應有之義。
3.課堂對話中應注意調動學生獨特的人生體驗,但相對于本單元課文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深廣的社會歷史背景,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極其有限也十分稚嫩的,因此有效的課前資料搜尋與課外閱讀準備是本單元課堂教學成功的提前。宜布置學生廣泛搜集作者、作品的相關材料,教師也應在課程資源的開發上下足功夫,為學生提供指導與幫助。擬指定一定的閱讀材料,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積累。
4.五篇課文思想情感深沉而飽滿、語言文字各具神韻,讀這些文章須披情入文、涵詠體味,文章篇幅雖長,也不能沒有感情充沛的朗讀。同樣,長文宜短教,但對重要語句的分析,對隱慝于字表之下的深沉雋永的意味不可不細加揣摩。
四、自主學習思路探究和拓展遷移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