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六 《寬容》序
教學目標
1.體會本篇寓言的獨特寫法,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道理。
2.訓練學生對文中抽象內容的闡發能力和對含蓄內容的理解能力。
3.培養學生對關鍵句子的理解能力。
教學重點
1.把握內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明確文章的中心。
2.學習敢于懷疑、勇于創新的先驅者精神。
教學難點
對文中隱喻色彩濃厚的句子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知道,真理最終往往把握在少數人的手里。也正是這些“少數人”的執著與堅韌,才催生了真理。他們是推動歷史進程的先驅英雄,那我們該采取什么態度對待呢?
請看房龍的《〈寬容〉序》。
二、作者與作品。
1.房龍
房龍(1882—1944),荷裔美國人,多才多藝,能說和寫10種文字,一生中出版了三十余種作品,單槍匹馬地將人類各方面的歷史幾乎全都復述一遍。他的著作有《寬容》(又譯為《人的解放》)《人類的故事》《文明的開端》《奇跡與人》《漫話圣經》《發明的故事》《人類的家園》《倫勃朗的人生苦旅》等,作品的題材基本是圍繞人類生存發展最本質的問題,貫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寬容和進步。他的目標是向人類的無知與偏執挑戰。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識與真理,使它們成為人類所皆知的常識。
2.關于《寬容》
《寬容》又譯為《人的解放》,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作者在這本書中,敘述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張對異見的寬容,譴責反動分子鎮壓新思想的罪惡行徑。課文就是這本書的序言。
三、快速閱讀課文,理清情節,概括內容。
文章主要寫在一個寧靜而無知的山谷里,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漫游者要把人們引向新的幸福世界,打破了山谷的平靜,然而守舊老人卻根據律法殺死了他。后來死亡威脅到山谷的生存,人們終于把守舊老人推到一邊,沿著漫游者開辟的道路進入新的世界,又過上幸福的生活,并紀念先驅者。
這是一個先驅者因發現了真理并因敢說出真相而被處死,但最終得到認可的故事。
故事生動形象地揭示了《寬容》一書的精髓。
四、研讀課文。
1.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物?
地點——無知山谷。
人物——守舊老人、漫游者、村民。
2.探討“守舊老人、漫游者、村民們”分別代表什么樣的人物。
(提示:寓言中的人物大都有其象征意義,這些人物有各自的象征意義。)
守舊老人:無知山谷里律法的執行者,是陳舊思想的忠實維護者,是實施所有傳統對一切革新的鎮壓的代表,是殺害漫游者的罪魁禍首,是無知山谷里權威與權力的象征。他們是守舊、頑固的勢力象征。
漫游者:與守舊老人殊死斗爭的勇敢的先驅者。他敢于懷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沖破專制主義的禁錮,冒著死亡的威脅,離開無知山谷,探尋外面的世界。他不顧迫害,又回來告訴人們他的發現。面對審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懼。歷史證明,他是對的。他終究得到了人們的尊敬!跋闰屨摺毕笳髦碌乃枷、真理和新的事物。他是革新、新生力量的象征。
村民們:在無知山谷里死守著愚昧的人群。他們迷信過去、死守律法、膽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他們甘于受制于守舊老人,對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紂為虐,對漫游者加以迫害,雙手沾滿了漫游者的鮮血(如同魯鎮中的人們殺害祥林嫂;流言飛語導致阮玲玉自殺一樣)。他們是一群沉睡麻木的人,如同鐵屋子中沉睡的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