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
【教學目標】1.理解本文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2.體會本文結構的工整巧妙。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抓住特征,運用多重正襯的寫景方法。
【教學難點】
比較本文和《與朱元思書》的異同。
【教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誦讀情況(小組讀、個人讀)。
2.檢查關鍵詞語掌握情況,并解釋這些字詞在文中的意思。
〖重點詞語〗①闕:通“缺”,缺口。②曦:陽光,這里指太陽。③嶂:像屏障似的高山。④襄:沖上。⑤自非:如果。⑥阻絕:斷。⑦或:有時。⑧雖:即使。⑨良:實在。⑩久絕:消失。
3.請學生說出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課文討論時解答)。
(二)導入示例
三峽是長江上游江流最兇險的地方,山陡水急,氣象萬千,描述它的情狀確是很不容易。可是酈道元卻能夠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用一百幾十個字就畫出它的形態,傳出它的神情。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經典性的寫景散文,看看這種高超的寫作技巧是否很值得我們來借鑒。
(三)學習新課
1.簡介作者。
酈道元(?-527),字善長,范陽涿縣(今屬河北)人。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少年隨父在青州,游歷青州山水甚多。仕至安南將軍、御史中尉等職。治政威猛峻刻,為權豪所憚。雍州刺史蕭寶夤謀反,朝廷遣道元為關右大使,途中為蕭所害。道元性好學,歷覽奇書。今傳所撰《水經注》四十卷。本書廣征博引有關全國水道的記載,并以游歷名地山川,實地考察的見聞為《水經》作注,不僅介紹了一千二百五十多條河流,描繪出各地壯麗山川,還記述了許多地理古跡、神話傳說和風土人情。文筆簡潔精美,有著很高的科學價值和文學價值。后代游記作家如柳宗元等,無不受其影響。
2.播放朗讀錄音,請學生注意朗讀中的語句停頓,圈下生字生詞。
3.教師范讀后學生朗讀(小組讀、個人讀),在朗讀中學習處理語速、語調、重音的方法,達到讀準字音,讀順節奏,讀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節略快,讀出氣勢;第三節讀慢,讀出清幽之氣;第四節略慢,讀出凄美之氣。
4.學生再次自由誦讀,讀通讀順課文,然后齊讀。老師和同學一起對關鍵句劃出節奏。
〖教學參考〗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5.請學生翻譯課文,教師補充。
〖參考譯文〗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一帶,兩岸山連著山,一點中斷的地方也沒有。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把天空和日光都遮住了,如果不是中午和夜半,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到夏天水漲,漫上丘陵,順流和逆流的船都不能通行了。偶爾皇帝有命令必須火速傳達,有時早晨從白帝城出發,當晚就到達江陵,兩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快馬,或者駕著風,也不會有這樣快。
春天和冬天的時候,浪花雪白,深潭碧綠,曲折的清流里,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像。陡峭的山峰上長著奇形怪狀的柏樹,懸空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崖間飛流沖蕩,山高水清,草木繁茂,真是有無限趣味。每逢雨后新晴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清冷而寂靜,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叫,連續不斷,腔調凄涼而怪異,在空曠的山谷間迴旋蕩漾,悲哀啼囀,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歌唱:“巴東三峽,巫峽最長,人們聽到猿猴的幾聲哀鳴,眼淚就沾濕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