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教學設計(同課異構2篇)
民族精神的融合
阿里山紀行
編寫人:竹西中學周曉韻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寫法。
2、理解作者贊揚中國臺灣人民的生態意識和利用生態發展旅游的理念,表達兩岸人民的心融合起來的愿望。
3、體會文章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領略阿里山如畫的風光。
教材分析:
《阿里山紀行》是一篇游記。游記一般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可以記敘的景象很多,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寫,把行蹤交代得很清楚,使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將課文學習的重點定為理清課文思路,學習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寫法。課文語言優美典雅,句式多樣,節奏感強,值得我們品味和學習,所以將課文的學習難點定為體會文章富于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教學設想: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在課堂上要通過朗讀的多種方式,理清文章內容,把握重難點。并以課本為基礎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課文
祖國寶島臺灣是一個自然、人文薈萃的地方,一曲《高山青》唱出了海峽兩岸人民血濃于水的深情。有人說:“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中國臺灣?”今天我們就跟隨當代作家吳功正一起游覽美麗如畫的阿里山。
二、 檢查預習,給加點字注音
風靡 純粹 山嵐 諦聽 鑲嵌 靜謐
chuáng
幢 一泓潭水 禪師 恍惚 青苔 紅檜
zhuàng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學生配樂朗讀。其他同學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阿里山給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詞語回答),學生欣賞、思考、發言。
明確:課文主要寫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
2、請你找出游覽阿里山的段落。并思考其余段落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1)簡述兩岸學者歡聚臺北的融洽場面。
第二部分(2-9)寫游覽阿里山的全過程。
第三部分(10)寫下山。
課文開頭就引用大陸人和中國臺灣人都喜歡的歌,說明兩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調。結尾又以歌作結,首尾呼應。歌曲《高山青》是全文的內在線索。
3、在文中劃出作者游覽的線路,說說課文描寫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說說這些景物的特點。(讓學生了解移步換景、寓情于景的寫法)。學生圈畫、思考并發言。
從臺北機場搭機,僅四十分鐘就到了中國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
——經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車站
——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
——峰回路轉,迂曲穿過一片林區,出現一泓水潭
——山間的曲徑幽路
——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
——下山的路上新課 標 第 一網
潭水清澈—— 林區寧靜——山間小路幽靜、布滿青苔——森林無邊——神木拔地參天、標志、靈魂
4、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通過什么寫作手法將阿里山的美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