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現象基礎知識、練習、拓展
[段解]這部分作者描寫了被稱為“魔鬼的海”的沙漠現象,對這一沙漠現象他并未馬上加以解釋。而是娓娓敘說法國數學家和水利工程師孟奇的故事,讓他在隨軍出征經過沙漠的途中回答好奇的士兵的發問,運用光線折光和反射的原理,科學地說明了“魔鬼的海”以及“海市蜃樓”的成因,深入淺出,富于趣味。
2、重點語句點撥
(1)解放以來,我們的地質部、石油部、中國科學院的工作人員已經好幾次橫穿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戈壁,并沒有什么鬼怪離奇的東西阻擋了他們的行進,這是什么緣故呢?
理解:“地質部、石油部、中國科學院的工作人員”身份的交代,寓含著在科學工作者面前奇怪現象可以正確解釋的意思。設問句,啟人深思,引人入勝。
(2)玄奘也是單槍匹馬深入大戈壁,所謂孫行者、豬八戒、沙和尚等隨從人員,那是小說《西游記》中的神話人物,那時既無大隊駱駝帶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來,更談不到汽車飛機來支援,當然就十分困苦了。
理解:這一句中包含了兩個比較,一是當時一人獨行與駝隊上路的比較,二是舊時裝備與現在“汽車飛機來支援”的比較,無論是哪種比較,法顯、玄奘都處于弱勢,這樣“當然”就會有“十分困苦”之感了。這部分從一般事理的角度加以解說,實事求是,令人信服。
(3)在沙漠里不但光線會作怪,聲音也會作怪。
理解:這是一個遞進句,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自然地引出了對更為奇怪的“聲音作怪”的現象的研究。
3、主題
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以來被視為魔鬼作怪的可怕現象,從科學的角度做出了正確的解釋,表明了一切怪異現象都可以用科學道理來說明的真理。
4、寫作特點
(1)示異釋疑,吸引力強
文章題為“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起筆即以沙漠“十分可怕”、令人“恐懼”的景象吸引讀者,而后,以設問方式步步引導讀者探尋其中奧秘:“沙漠真像法顯和玄奘所說的那樣可怕嗎?”“沙漠里真有魔鬼嗎?”在帶著讀者思考的過程中,文章由淺入深,由解說小疑到解說大疑,如開始時只是從古今裝備條件對比的角度,指出由于法顯、玄奘們“單槍匹馬”深入大戈壁,連清水食品都不足,自然“十分困苦”,而后才從科學的角度進行解說,進入文章主體核心部分。“在沙漠里不但光線會作怪,聲音也會作怪”,這個遞進句式,也含著被解說現象愈益奇特,解說愈來愈深的意思。值得讀者注意的,是解說聲音作怪現象時,是“據一些專家的意見”而談,可見還未形成共識,有待進一步探索,這就進一步激起了讀者的興趣。
(2)語言準確生動,可讀性強。
本文是一篇科學小品,帶有一定的文藝色彩。從表達方式的角度來說,兼有說明、記敘、議論,內容涉及光學、聲學原理,法顯、玄奘、孟奇及“自己”的經歷和故事,解說嚴謹,事情真實,畫面逼真,文筆既有說明文的樸實準確,又有散文的生動形象,不少詞語繪聲繪色,如“隆隆之聲”“轟隆的巨響,像打雷一樣”“碧藍的清水”“蔚藍的湖”“蔚藍的天空”等等,瑯瑯上口,富于美感。從修辭的角度來說,文章運用了設問、引用、比喻等多種手法,多姿多彩而富于趣味,值得讀者體味。
5、體驗拓展
(1)寫出描寫沙漠的古詩句三句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