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教學設計
(第11—16節)第四幅畫面:人和蒼蠅、蚊子、蟬。
第四段(第17—20節)第五幅畫面:電閃雷鳴,雷雨即將來臨。
五、講讀理解第一幅畫面。
1.學生朗讀課文第一段。
2.啟發思考:雷雨前又悶又熱。作者一下筆就在“熱”和“悶”上做文章。作者從哪兩個角度刻畫天氣的悶熱?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歸納。要點:
作者寫天氣“悶熱”,很有特色。他讓假想的主人公站在橋頭,隨著主人公由近及遠的審視,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主人公內心的感受兩個方面,著意進行刻畫。從自然景物角度看,河水枯渴,“連一滴水也沒有了”;田地干裂,“裂成烏龜殼似的”,“像開了無數的小溝”;“蒼白色的泥土”“跟水門汀差不多”;天上直射的太陽和地下輻射的余熱,使得土地“似乎有白煙一樣的東西往上冒”。人的感受“毛孔全都閉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嘔出什么來”。作者以精細的描繪,著力表現悶熱。
3.提問啟發:從自然景物的角度看,對哪個景物的描繪最能突出“悶”?作者寫“悶”的意圖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滿天里張著個灰色的幔”,把烏云密布籠罩大地的沉悶形態非常逼真地表現出來。“幔”,就是帷幕,這里比喻灰暗的云層。“滿天里”表明沒有一絲兒透風的孔隙,氣壓低,沉悶異常。烏云籠罩,不正象征國民黨統治區白色恐怖的籠罩嗎?這哪里是寫天氣寫景物,分明是反映當時社會的黑暗。
4.提問思考:在這樣的環境里,人的感受如何呢?找出表現“熱”和“悶”的關鍵動詞。
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明:作者描寫人的感受,精細入微。用“逼”表示熱,用“閉”表示悶,一“逼”一“閉”,把看不見的太陽的淫威,人被悶熱所苦的難受程度形象地刻畫了出來。而選擇“清早’’的時間,“小石橋上”的地點,更使人想象出雷雨前的悶熱絕非尋常。
5.提問思考:作者把描繪自然景物和寫人的感受結合起來,其用意和作用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或補充或肯定。要點:
作者采用工筆細描的方法,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感受交織起來寫,別開新境。寫人,作者有意略去具體的形象,只以寫意的手法去勾勒;寫景,從人的感受去描寫,使自然景物頓通靈性。物與人,命運休戚相關。
作者這樣寫,更收到揭露環境惡劣,寄托憎惡感情的作用。這部分描繪的情景與詩歌《苦熱行》頗有相似之處。請同學們齊背王轂的《苦熱行》。
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
日輪當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
五岳翠干云彩滅,陽侯海底愁波竭。
何當一夕金風發,為我掃卻天下熱。
六、講讀理解第二幅畫面。
1.過渡:“何當一夕金風發,為我掃卻天下熱”,如果一寫悶熱,立刻就祈望暴風雨來臨,那就言不盡意,失之膚淺,也不成篇章。作者在這里稍稍開啟一組畫的卷頭,下面就一步一步往深處推。請看第二幅面面。
2.提問:第二幅畫面與第一幅相比,人與景物有何異同?學生自由朗讀第二段后思考回答,教師補充:作者進一步寫“悶熱”。那“灰色的幔”依舊濃重,連雞毛從橋頭拋下去也不飄動;人受到熱浪熏烤,盡管“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吸進的仍然是熱辣辣的“悶”。用汗的“粘”、“膠”、“結”,更形象地把“悶熱”的深沉凝重展現出來。
與上面畫面相比,人與景物基本不變,但已不是簡單的重復。作者作了疏密詳略的處理,該寫的,寫得更深。重點突出,功夫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