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教學設計
七、布置作業(yè):熟讀、背誦1—6節(jié)。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講清、理解第三、四、五幅畫面;
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題,以及隱寓寄托的寫法。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指名朗讀、背誦第1至6節(jié)。
二、講讀理解第三幅畫面。
1.啟發(fā)思考:就在持續(xù)的悶熱侵襲人的肌體,使人們受煎熬之時,畫面出現了波瀾。
(1)畫面出現了什么波瀾?第二幅畫面中哪句話透露了消息?請抓住關鍵的詞句回答。
(2)作者是怎樣描繪這個波瀾的?
(3)作者描繪這個波瀾的意圖何在?
2.學生自由朗讀7—10節(jié),思考后回答,教師或補充或肯定。要點:
(1)第二幅畫面,作者先渲染“幔”的濃重,沒有“一點漏洞”。忽而筆鋒一轉“也許幔外邊有的是風”,透露了起波瀾的消息,稍露生機。第三幅畫面,灰色的幔“裂”了一條縫,驚起波瀾,人們懸念頓起,要求沖破禁錮的牢籠。幔外還有世界,有了一線希望。然而,幔又合攏“跟沒有劃過的時候一樣”,裂了又合,仍然是“密不通風”的一張,剛起的希望頓然熄滅,似乎又成了泡影——“中什么用?”
(2)這一段描繪,作者精心運用了許多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寫灰色的幔裂了又合,把“幔”的頑固和窒息人于死地的情狀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寫巨人拿著明晃晃的大刀,咆哮發(fā)怒,透露出人們要掙脫桎梏的強烈欲望,非常富有想象力。作者筆鋒轉換,幔內幔外,互襯互托,寫刀光人吼,電閃雷鳴,更是維妙維肖地描繪出巨人和烏云奮力搏斗的氣氛,增強了文章隱寓寄托的意味。
3.作者這樣寫,既展示沖破黑暗的可能,又進一步揭露黑暗的濃重,三個“加倍”,使人們深感反動統(tǒng)治鉗制得更緊,壓迫得更深,剝削得更重,真是黑云壓人人欲摧。此時此刻,人怎么樣呢?作者用“人像快要干死的魚”作比,人成了涸轍之魚,災難的深重可想而知。
三、講讀理解第四幅畫面。
1.過渡:要求學生齊讀第10節(jié)。把三個感嘆句的味道讀出來,體會作者對黑暗世界的無限憤怒之情。悶熱何時能消除?灰幔何時能扯破?黑暗何時能結束?作者筆鋒又宕開,既寫幔外巨人,又寫幔內受難之人。
2.請學生朗讀第11節(jié)。啟發(fā)思考:作者把幔內幔外糅合起來寫,目的是什么?找出糅合著寫的關鍵動詞。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歸納:作者用“猜想”,“斷定”等幾個動詞把幔內幔外連接起來,巨人和受難之人心心相印。既深刻地表達了受難的人民渴望擺脫困境的急切心情,又渲染了幔外巨人為解除人民痛苦而準備更劇烈地開展搏斗的氣氛。寫幔外是為寫幔內服務。這種寫法,筆下生花,饒有深意,十分精妙。
3.啟發(fā)思考:人們等啊等,“急躁”地等,等來的不是清涼的風,不是去悶的雨,而是什么呢?畫面上又增添了什么?它給人帶來什么災難?作者是怎樣描繪其丑態(tài)的?意圖何在?
學生朗讀第12—15節(jié)。思考回答;教師補充:
畫面上增添了蒼蠅、蚊子、蟬等害人蟲。不僅悶熱,而且“齷齪”。
作者用“繞”、“釘”、“蹲”、“喝”、“唱”等形象的詞,不僅描繪這些丑類害人的丑態(tài),而且揭示它們吃人的本質。作者這樣寫,意圖不是停留在對自然界丑態(tài)的描寫上,而是隱寓寄托著深意。寫的是自然界丑類,指的是人世間黑暗的動物。作者在《時間的記錄》一文的“后記”中指出:“……貪官污吏,多如夏日之蠅,文化掮客,幫閑篾片,囂囂然如秋夜之蚊,人民的呼聲,悶在甕底,微弱到不可得聞……”作者用曲折、含蓄、象征的方法抒發(fā)自己的愛憎,把貪官污吏,特務幫閑,吮吸民脂民膏的吸血鬼,壓制民主、殘害人民的劊子手,暴瞎在光天化日之下。悶熱窒息,骯臟齷齪,這就是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罪惡世界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