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教學設計
4.提問啟發:在這個罪惡的世界里,人被坑害到什么程度呢?
學生齊讀第16節。學生回答,教師點明:
人被坑害到瀕臨死亡的邊緣。“你會覺得世界末日也不會比這再壞!”語言的分量重得驚人,好像千鈞重錘。“末日”,意味著完蛋、毀滅,而害人蟲統治的人世竟比“末日”還壞,可見黑暗罪惡到何等嚇人的地步。
5.提問啟發:作者說這句話飽含著怎樣的感情?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作者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社會現實無情的揭露,有力的鞭撻,以極大的憤慨詛咒和控訴這個黑暗社會,字字句句浸透了作者對吃人世界的仇和恨。
四、講讀理解第五幅畫面。
1.過渡:然而,黑暗不會無邊,總有盡頭之日。物極必反,這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讓我們一起看第五幅雷電交加、氣勢磅礴的壯闊畫面吧。2.學生齊讀17――20節。朗讀時要求響亮、高昂,有戰斗激情。
3.指導朗讀:幔外的巨人猛烈進攻了,它聲勢巨大,威力無比,“一下子把那灰色的幔扯得粉碎了”。教師讀主語,請同學們齊讀謂語部分。
這是勝利的前奏,有排山倒海的氣勢。聲、光交織,電閃雷鳴;疊詞、象聲詞制造強烈的音響,告訴人們,暴風雨的腳步已迫近眼前。
4.提問:巨人猛烈進攻的結果怎么樣呢?
學生回答,教師點明:其結果是丑類銷聲匿跡,人民絕處逢生。面對如此磅礴壯麗的畫面,作者呼喚吶喊:“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這句話是全文的靈魂所在,精髓所在。
五、教師小結,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主題。
1.提問:“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這句話包含著怎樣的深刻思想和豐富感情?學生回答,教師補充:這句話表達了人們要求推翻舊世界,創建新世界的信念。對大雷雨渴望,對大雷雨來臨的喜悅,既表明斗爭的極端殘酷,又預示著舊世界必將被人民摧毀。這是勝利的高呼,勝利的吶喊,充滿對光明前途的向往,是樂觀主義精神的體現。
2.提問:為什么說“讓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這句話的出現有深厚扎實的基礎?
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明:這句話的出現,不是空谷來風,而是一步一步逼出來的。(請看板書)
正是由于作者精心描繪了一幅幅悶熱、齷齪的圖景,通過層層推進,步步進逼,筆筆加濃,人壓得透不過氣,壓到了絕處,就在這剎那,人們從心靈深處爆發出這種強烈的吶喊,這是變更世界的最強音,如號角,催人上陣;如戰鼓,振奮斗志。
倘若前面文章不寫透,黑暗不寫到最濃重的地步,就不能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主題就會“飄”,文章就站不起來。
3.提問:怎么理解本文隱寓寄托的手法?
學生回答后教師補充:這篇散文寫的是自然景物,指的是現實社會,這就是隱寓寄托。悶熱的天氣孕育著大雷雨,象征著黑暗的不合理的社會孕育著革命的暴風雨,通過革命風暴的洗禮,就能創建出陽光燦爛,百花吐艷的新世界。這里,“沖洗”是文章的“眼睛”,我們仔細辨別咀嚼,意味無窮。
六、指名同學表情朗讀全文。
七、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17—20節。
2.“大雷雨沖洗出個干凈清涼的世界”。我們正享受著雷雨沖洗后的幸福,學習本文細筆細描的方法寫一篇作文——《雷雨后》。
板書設計:
教后:
1.學生能迅速拎出全文的關鍵詞句,理解能力有提高。
2.教學思路與寫作思路有區別。教文章不一定都用平推的辦法。要在理解作者寫作思路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構思布局。要考慮制定運用教材的最佳方案。教這一課文先拎最后一句,效果是好的。
3.有的學生能聯系閱讀過的高爾基《海燕》中名句理解課文內容,有的剖析對暴風雨的渴望時,引用了郭沫若《屈原》中的“雷電頌”。課外閱讀重要,能幫助與促進對課內精讀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