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 岳陽樓記
第26課 岳陽樓記【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朗讀、背誦全文;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2.能力目標: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刻理解和正確評價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要點】
重點: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
難點: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理解作者所闡述的主要觀點。
【教學設想】
熟讀背誦全文并能翻譯;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學習精煉、生動的語言,賞析精彩語段。
【教學步驟】
四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以一篇時文作為課文教學的導言。教師先請一位同學朗誦這篇文章。文章點明了《岳陽樓記》的三大優點:寫景好、政論好、人生觀好。教師順此帶領學生進入課文。
【新課探究】
一、解題
1.背景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而貶官河南鄧州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的。膝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寫記,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滕子京與范仲淹同年舉進士,因才華出眾但豪邁自負,被權貴所嫉,貶謫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經常想勸慰他,卻一直無機會。適逢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請范仲淹代筆記勝,這就給了范仲淹一個規箴知己的好機會,因自己在貶中,亦有抒發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寫下了這篇抒發自己胸襟、規勸朋友的千古名篇。
2.作者
《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歲登進士第,因敢于直言強諫,屢遭貶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間任西溪鹽官,建議在泰州修捍海堰。 寶元三年,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屢立戰功。慶歷三年,西夏請和,范仲淹還朝,任參知政事。曾提出十條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蔭”為官,選用干練的人員、嚴格執行政令導項,又主張興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對罷政,于慶歷五年貶放鄧州,以后還做過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穎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后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3.解題
(1)岳陽樓在湖南省岳陽市巴丘山下,原來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朝張說在閱兵臺舊址建造樓閣,取名“岳陽樓”,常與文人雅客登樓賦詩。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益大。
(2)什么叫記
古代的“記”是一種不定體。一般地說,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寫出來,都可以叫做“記”。它可以全是敘事,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可以全是寫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記》,還可以兼有敘事、寫景、狀物、議論等表達方式。表達方式雖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發作者的情思和抱負,或闡述對某些問題的觀點。“記”在寫法上可以分兩類:一類是作者不直接說,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觀點或感情狀態,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記》。另一類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發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顯志”的方式表現出來。本文屬于第二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