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 岳陽樓記
(3)本節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應的關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把它們找出來說明它們的關系或作用。
引導要點:“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為下兩段分別寫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線。“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既承接上文寫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兩段文字,其中“情”“異”,是關鍵詞,是全篇抒情、議論的基礎,行文前顧后盼,文理綿密。
(4)提問:第2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接”好不好?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洞庭湖是無生命之物,同“銜”“吞”則使人產生有生命之感,把“遠山”“長江”跟洞庭湖的關系寫得活靈活現,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面。如果用“連”“接”來替換,只是客觀地說明三者的相對位置,畫面是靜止的,效果沒有這樣好。
(5)提問: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討論并歸納:
(1)氣勢非凡:“銜遠山,吞長江”。
(2)寬闊無邊:“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3)湖光山色:“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6)提問:作者沒有停留在寫景上,而用“然則”從岳陽樓的地理形勢,轉入寫什么?
討論并歸納: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3.齊背第二段。
四、總結
1-2節的內容及詞語。
第三課時
【導入新課】
找學生試背課文1-2節。
【新課探究】
一、分析閱讀第三、四段:
1.學生齊誦3.4節,結合進行正音、釋詞。
2.問題探究
(1)整體分析:
這兩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
境界多變,作者筆墨亦多變。細心揣摩,具有這樣幾種描寫特點:
有層次感。兩種環境和兩種不同的心境劃出結構上的兩大層次。先描景后寫情,劃出每一部分景與情之間的層次;先寫白天再寫夜晚,劃出寫景部分的景物層次。有著眼點,其一是天色,天雨霏霏和碧空萬里;其二是湖光,濁浪、水鳥、舟船、游魚、芷蘭,其三是人情,“商旅不行”和“漁歌互答”。有對比度。有景物上的明暗對比。其一是色調上的對比,于亂雨紛紛之日,陰風狂吼之時,“日星隱耀”籠罩著一片昏暗的景象,尤在薄暮時分,天空和湖面迷茫冥冥。但是,暮春三月,就明媚,水天一色,游魚閃光,尤在晚月臨空之時,整個湖光浸染在月水之中。色調明麗、舒美、嫵媚。其二是氣氛上的對比,前者狂風大作,令人戰栗不止;虎嘯猿啼,使人毛發倒立。后者是沙鷗自由飛翔,魚兒悠然沉浮,漁歌此唱彼和,欣然怡然的氣氛氤氳其中。其三是狀態上的對比,環境惡劣時,一切都處在激烈變化的動態之中,風為號,浪為排,檣為傾,揖為摧。浪借風勢,風催浪激,打翻了舟船,遏止航行,把洞庭上下攪得天地翻覆,而到境況平靜時,一切都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之中,“波瀾不驚”,湖光漣漪,鳥能飛翔棲息,魚可游泳湖中,以動襯靜。“長煙一空”,煙霧消散,玉輪東掛,能照千里大地,倍顯靜謐,而“靜影沉璧”,月光似白璧,投入水中,則更從靜態上下筆;有情感上的悲喜對比。見“風急天高猿嘯哀”,則觸景傷懷。有別離國都的憂傷,有懷念故土的思情,有凄涼滿目的慨嘆,有擔心讒毀的恐懼。“感極而悲者矣”,可想悲的程度。見春光萬里氣象新,則即景抒懷,寵辱得失一切都拋到九霄云外,臨春風而歡愉,斟美酒而酣飲,自是另一番心情。“其喜洋洋者矣”。顯出喜的情懷。